钱满素:比起理论,我更关注女性的实际处境( 二 )


该书由“美国文明观察四部曲”的作者钱满素主编 , 二十多年前 , 她作为特聘教授来到南京师范大学 , 随后带头成立外国语学院美国文明研究所 , 张媛是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之一 。 多年后张媛仍记得 , 钱老师的到来在当时可谓南师大的大事件 , 学院隆重介绍了这位哈佛博士 , 一来是因为当时国内人文研究机构只有研究美国文学的 , 还没有这种专门研究美国文明的机构 , 算得上创举;更多的惊喜与期待则是围绕钱教授本身 , 他们对她的文章早已熟悉 , 但文字背后的作者为人低调 , 又似乎很遥远 。
钱满素:比起理论,我更关注女性的实际处境
文章图片
如今张媛重读钱满素三十多岁时发表的文章 , 依然觉得“深入浅出 , 信息量特别大 , 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滴水不漏 , 思维特别缜密 , 清晰、有条理 , 什么都能说到点上” 。 此番《女士接力》的合作 , 她们之间邮件往复了十几封 , 钱满素快速准确地提了两处修改意见 , 其中一个建议是 , 提到斯泰因尝试英语改革时要补充上例子 , 成书最终便增加了对本文开头提到的rose句式的语法语义的详细剖析 。
书里书外 , 钱满素都是一贯的平和口吻 , 即便是性别话题 , 她也不显愤慨 。 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爱默生和中国》 , 选择爱默生是因为他的阳光 , 对许多问题 , 她似乎都抱持着爱默生的态度——“进步终将到来 。 ”
她在序言里写道 , “人类社会的麻烦向来是千千万万 , 男女平权的事根本就一直轮不上 , 差不多要等到20世纪 , 才算排到了日程上 。 1835年 , 美国开始有女医生正式开业;纽约州在1848年率先通过《已婚妇女财产法》 , 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和对子女的抚养权;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 , 直到1879年才招收了第一批女学生;1920年 , 美国妇女终于获得了她们期盼已久的选举权 。
钱满素:比起理论,我更关注女性的实际处境】也许女性在新观念的激励下 , 正在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才智和能量 , 女性解放运动的目的是促使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 , 不是鼓动两性相互为敌 , 也不是要取消性别差异 。 如果女性主义走向性别对立 , 便是在偏离方向 , 甚至走向其反面 。 女性在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应和改变新的文明形态时 , 应该像本书各位传主那样放眼社会 , 关注时代 , “以造福人类的长久福祉作为自己的理想 。 ”
以具体的人物展现历史进程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1990年代初就主编了《美国女性文学作品选》 , 当时选了哪些女作家的作品?有多少篇呢?
钱满素:1995年 , 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 引发了国内对妇女问题的热情和关注 。 社科院外文所联合北京大学等院校的学者 , 编选了一套名为“蓝袜子”的大型丛书 , 按国别和语种分为10卷 , 介绍外国女性作家的作品 。 我主编的美国卷《我 , 生为女人》选译了美国各时期39位女作家的64篇作品 , 有殖民时期的安·布莱斯特里特;19世纪的玛格丽特·富勒、艾米莉·狄金森、凯特·肖班;20世纪的伊迪丝·华顿、威拉·凯瑟、佐拉·尼尔·赫斯顿、卡森·麦卡勒斯、托尼·莫瑞森等 。 这些被称为广义文学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书信、宣言、科幻等不同体裁 , 共同点是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 。
南方人物周刊:编完那本书后你感叹 , “编者必须对出版社和作者两头负责 , 常常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 心中怀抱歉意 , 很是狼狈 , 所以我后来就尽量回避了 。 ”那么这次决定接下《女士接力》的编撰是为什么呢?
钱满素:其实那本书还不算太麻烦 , 后来还有更糟的体验 , 让我避之不及 。 作者们各有自己一摊子事 , 有自己的轻重缓急 , 约稿时大家对截稿日期并无异议 , 但到时间能准时交稿的往往只是少数 , 有的一拖就是半年一年的 。 作为编者既不便去催稿 , 又觉得对不起准时交稿的 。 断断续续处理收到的稿件 , 也会打断自己的写作思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