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的分类,照明光源的分类?( 三 )


光源的历史:
18世纪末,人类对电光源的开始研究 。
19世纪初,英国的H.戴维发明碳弧灯 。
1879年,美国的T.A.爱迪生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碳丝白炽灯,使人类从漫长的火光照明进入电气照明时代 。1907年采用拉制的钨丝作为白炽体 。
1912年,美国的I.朗缪尔等人对充气白炽灯进行研究 , 提高了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并延长了寿命,扩大了白炽灯应用范围 。
20世纪30年代初,低压钠灯研制成功 。
1938年,欧洲和美国研制出荧光灯,发光效率和寿命均为白炽灯的3倍以上 , 这是电光源技术的一大突破 。
1940年代高压汞灯进入实用阶段 。50年代末 , 体积和光衰极小的卤钨灯问世 , 改变了热辐射光源技术进展滞缓的状态,这是电光源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 。60年代开发了金属卤化物灯和高压钠灯,其发光效率远高于高压汞灯 。
1980年代出现了细管径紧凑型节能荧光灯、小功率高压钠灯和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使电光源进入了小型化、节能化和电子化的新时期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造光源
从不同角度把光源可分为: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自然光:自然界存在的可见光,如阳光、火光、雷电的闪光,通常由高温产生,光谱范围广 。2.人造光:由人工设计制造的仪器、设备产生的光,例如:日光灯的光、激光 。值得注意的是,白炽灯属于人造设备,但它的光是钨丝通电发热 , 高温产生的光,属自然光;而日光灯也是人造设备,他是通过射线激发荧光粉发出的冷光,自然界没有这个现象 热辐射光源和非热辐射光源 1.发光过程就是辐射过程,要维持这一过程必须不断补给发光体以能量 。不断给物体加热来维持一定的温度,物体就会持续发光 。这种发光叫做热致发光,如太阳、白炽灯、碘钨灯、溴钨灯等的发光都属热致发光,或叫热光源 。2. 各种气体灯的发光过程是靠电场补给能量,这样的过程叫做电致发光 。某些物质在放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或电子束的照射或轰击下 , 可发出可见光束,这种过程叫做荧光(光致发光) 。像日光灯管壁上的荧光物质、示波器管或电视显像管中的荧光屏的发光属于此类 。有的物质在上述各种射线照射之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光,这种过程叫做磷光,夜光表上的磷光物质的发光属于此类 。由于化学反应而发光的过程,叫做化学发光 , 如腐物中的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发出的光(如坟地上有时出现的“鬼火”)属于此类 。生物体(如荧火虫)的发光叫做生物发光,仍是特殊类型的化学发光过程 。

光源的分类,照明光源的分类?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光源有哪些物体本身能发光的称做光源 , 又被称发光体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如太阳就是自然光源,灯就是人造光源 。此外,根据光的传播方向,光源可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 。具体含义在物理学中,指能发出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与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不可见光)的物体 。通常指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体 。凡物体本身能发光者 , 称做光源,又称发光体 。如太阳、恒星、灯以及燃烧着的物质等都是光源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白纸、纸制书等依靠它们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 , 这样称为"发亮",不能称为光源或发光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可见光的光源 。可见光以及不可见光的光源还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农业、医学和国防现代化等方面 。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此外 , 根据光的传播方向,光源可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 。光源种类第一种是热效应产生的光,太阳光就是很好的例子 , 此外蜡烛等物品也都一样,此类光随着温度的变化会改变颜色 。第二种原子发光,荧光灯灯光内壁涂抹的荧光物质被电磁波能量激发而产生光 , 此外霓虹灯的原理也是一样 。原子发光具有独自的基是本色彩,所以彩色拍摄时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补正 。第三种是synchrotron发光,同时携带有强大的能量 , 原子炉发的光就是这种,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接触到这种光的机会,所以记住前两种就足够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