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之可惜的上一句,弃之可惜的下一句是什么( 三 )


原本是想,每天在《三字经》中选上几句,要么做个小解读,要么整理个小故事,怎么着也能解决一个月的日更吧 。
可是昨天,受到尘埃老师和清浅老师的双重刺激,还是决定放弃这种“变相水更”的行为,不求立即能像清浅老师那样 , 每天的日更都如此有深度,但是至少要像尘埃老师那样,坚持每天都是有感而发,用心日更 。
不管怎样,还是要给《三字经》一个交代 。那么,今天就来说一说《三字经》的前世今生吧 。
《三字经》大约成书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发展史 。它的作者不详 ,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南宋末年的大儒、礼部尚书王应麟 。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读的《三字经》应该是宋元以来不断修订的一个合成品,它的发展从雏形到更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
《三字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取材典故范例,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
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却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因此有言:“熟读《三字经》 , 可知千古事” 。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在《百家讲坛》,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三字经》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道理 。他说:“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 , 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 。
其实,钱文忠教授的讲述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详细梳理,来帮助大家辨别何为精华 , 何为糟粕 。
下面,我们来详细说一说《三字经》的主要内容 。《三字经》全文共千余字 , 其内容可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主要说的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父母老师的责任义务 。
每个人生下来,天性、资质都差不多,是因为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教育方式不等 , 所以才出现了能力、资质、水平的差异 。
第二部分,从“为人子 , 方孝时”到“首孝悌,次见闻” , 主要说的是儿童要懂得孝顺父母、亲近师长、友爱弟兄,并且强调了学习这些礼仪和礼节,远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
第三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主要说的是传统生活中需要具备的一些常识 。比如,算术、四季、方向、五行、天干地支,等等 。
第四部分,从“凡训蒙,需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主要说的是儿童致学的顺序和一些重要的史书典籍 。
第五部分 ,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 , 主要说的是一部极简版的中国通史,讲了三皇五帝以来朝代的名称更替 。
第六部分 , 从“口而诵,心而维”到“戒之哉,宜勉力”,主要说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勤奋和专一 。
从内容上看,《三字经》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具体的学习内容,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内容也使得它具有了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
从形式上看,《三字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甚至还可以吟唱,是完全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的 。
从影响力上看,《三字经》的文化象征有着远大的感染力,对弘扬优秀传统、凝聚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塑造中华形象有着特殊的作用 。
所以说,《三字经》在当代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不少学校、教育机构也都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必读本,把其列为入学必背经典国学读物 。
但是,《三字经》毕竟是封建时代王权政治下的作品,当中也有许多糟粕,最显著的就是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习的意义在于做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