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真正发现科学的人工降雨方法是在,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怎么形成的?( 二 )


谢福发现了用冷冻的方法可以形成人造雨之后,就不再去苦心追求可以形成雨滴中心的物质了 。可是 , 通用电气公司的另一位科学家伯纳得?冯尼古特却不满足于谢福的结论 。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 希望找到一种体积和形状都适合于形成水珠或冰晶中心的化学物质 。冯尼古特最终选择了碘化银 。他采用地面发射装置把碘化银发射到云层中 , 果然天上纷纷扬扬地飘下了洁白的雪花 。
碘化银催雨剂一经使用 , 很快获得了比于冰更为广泛的使用 。这是因为碘化银很容易从地面用简易的装置发射到云层中,比干冰的使用更加简单,而且也更加安全 。后来,法国和澳大利亚又在云中播洒盐粉与喷洒小水滴试验,获得成功 。到此为止,人类终于能够呼风唤雨了 。
随着人工降雨野外作业的频繁进行,科学家们收集到的资料也越来越丰富,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人工降雨与云的性质、云的状态、催化的时间、催化的部位、播洒冰核的数量、周围的条件等许多因素有关 。不弄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盲目地对云进行催化 , 是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的 。有时反而影响了云的发展 , 减少了降水 。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于1958年 。由于工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用水,人工降雨的工作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北京地区的冷云增雪试验,吉田水库和新安江水库的增水试验 , 以及吉林、内蒙、陕西、新疆、山东、四川等地的大量试验 。通过科学家的分析计算,试验的效果是明显的,而且 , 还积累了不少关于云的知识 。

人们真正发现科学的人工降雨方法是在,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怎么形成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人类是如何做到人工降雨的?有哪些方法?原理是什么?人工降雨的机制
高空中的云是否下雨 , 不仅取决于云中水汽的多少,还和云中凝结核的含量有关 。而人工降雨的机制,也就是工作原理,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 , 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散催化剂,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改变云中的温度、扰动并产生对流从而达到降雨目的 。
人工降雨的有利气象条件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 , 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物理条件,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 。如果满足不了必要的物理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 , 也不会下雨 。所以人工降雨选择在云和降水过程处于发展或持续阶段进行 , 根据经验所得适宜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冷锋天气、东北冷涡、切变线 。这时云层较厚 , 有持续上升气流,而且云底较低,有过冷水,冰晶数浓度较低,有利于人工增雨作业 。
人工降雨的作业方式
人工降雨的核心技术就是通过专用的飞机、大炮、火箭等传输手段,对局部大气云层施加催化作用 , 促使云中更多的水分变成雨滴降落下来 。目前人工降雨作业中使用的催化剂通常有三类 。
第一种是干冰 。干冰的温度是零下78.2℃ , 其汽化时可使周围空气层冷却到零下40度左右,从而引起水汽的凝结,这种方式叫作人工冷云增雨,关键是使云内有足够数量的冰晶 , 当云冰晶和水滴(零下而未结冰的过冷却水滴)同时存在时,水滴中的水会自动蒸发,并凝华到冰晶上,使冰晶不断长大成为雪花,雪花继而融化成为水滴降落到地面 。
第二种是被称为“成核剂”的碘化银、碘化铅、硫化亚铁等 。它们具有云中自然冰核的性质 。不降雨的暖云之所以不降雨,主要是云中水滴太?。げ淮? ,更掉不下去 。因此暖云人工增雨的关键就是将上述细粉末撒进云层中,相当于增加凝结核的数量并干扰云中气流,从而有利于小水珠增大,改变浮力平衡,当上升气流不再能承受住水珠的重力时,便形成了降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