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母亲们,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培养出一代大师( 二 )


“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 , 她含辛茹苦 , 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渺小而茫不可知的将来 , 这一点儿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23年 。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写道 。
父亲去世后 , 后妈冯顺弟经常受哥哥嫂嫂们的气 , 但她从不埋怨 。
胡传与前妻育有三子 , 大儿子是个“瘾君子” , 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债 , 胡传在世时曾拿剑砍他 , 冯顺弟跪着哀求:“饶了他吧 , 不然他人会说我这个后娘不容 。 ”
民国母亲们,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培养出一代大师
文章图片
▲胡适父亲胡传和母亲冯顺弟
父亲去世后 , 大哥更为所欲为 , 年除夕家里坐满了追债的客人 , 他就躲债去了 。 母亲冯顺弟则镇定料理 , 给每人一点钱打发他们走 , 大哥这才敢回家 , 可母亲也不打骂 , 一点怒气也没有 。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 如果我能宽恕人 , 体谅人 ,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胡适后来说 。
民国母亲们,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培养出一代大师】冯顺弟不仅教了胡适好脾气 , 还教会了胡适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
有一次胡适说话得罪了亲戚 , 母亲知道后罚它跪地 , 不让他上床睡觉 。 胡适跪地而哭 , 用手擦眼泪 , 感染了细菌得了眼疾 , 久久不能治愈 。 冯顺弟听人说 , 用舌头去舔眼睛可以治好 , 竟真的用舌头去舔他的眼翳 。
“这就是我的严师 , 我的慈母 。 ”胡适回忆母亲时感慨落泪 。
冯顺弟一直不忘丈夫生前的遗嘱:“穈儿天资颇聪颖 , 应令他读书 。 ”
胡适三岁时 , 冯顺弟就把他送到私塾 。 为了让老师多教导儿子 , 她总是比别人家多交私塾费用 。
她培养了胡适从小爱读书的习惯 , 胡适常常第一个到学校读书 , 放学大家都走了 , 他还留在教室看书;跟着母亲去割稻子 , 胡适却坐在树荫下看白话文小说 。 这些 , 母亲从不责备他 。
正因为胡适早年看过很多白话文小说 , 后来才成为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
胡适成绩超群 , 私塾老师怕耽误他 , 就建议他外出求学 。 当时冯顺弟没有掌握家里的财权 , 只能苦苦央求胡适的几位哥哥 , 让小弟进城求学 。
民国母亲们,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培养出一代大师
文章图片
▲青年胡适
十二岁那年 , 胡适离开家乡去上海求学 , 母亲为他做了一只枕套 , 上面绣了一句话:“男儿立志出乡关 , 学不成名誓不还” 。
后来 , 为了挣钱赡养母亲 , 胡适辍学教小学 。 他听说考取留美官费生能得不少补贴 , 便写信征求母亲意见 。
母亲欣然答应 , 回信告诉他 , 他能出洋留学 , 家里就能恢复声望 , 当以学业为重 , 其他尽管置之度外 。
留美期间 , 母亲给胡适订了一门亲事 。 胡适学成归来 , 应蔡元培之邀赴北大任教 , 遵从母命 , 娶了小脚太太江东秀 。
其实 , 胡适留学期间结识了“红颜知己”韦莲司 , 结婚前他写信告诉她:“我对母亲的恩情深感愧疚 , 不想再违背母亲的意愿了 。 ”
婚后第二年 , 儿媳怀孕的消息传来 , 母亲冯顺弟以为终于完成了使命 , 可以抱孙子了 , 然而不料却因常年过度操劳而轰然病逝 , 享年仅46岁 。
民国母亲们,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培养出一代大师
文章图片
▲胡适在照片旁批注:没有戴眼镜 , 使我感觉这像上有我母亲的神气
胡适的一生 , 行而有义、宽厚待人 , 不盲从也不虚荣 , 不降志也不辱身 。 晚年他回到台北后 , 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 他溘然长逝时 , 从台北到南港 , 家家烧香、户户路祭 , 十万民众为他沿路送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