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母亲们,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培养出一代大师
文章图片
1
“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 , 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 , 因为父亲去世时 , 我年纪还小 。 ”这是蔡元培《传略》里的一段话 。
1879年 , 即蔡元培11岁时 , 父亲蔡光普因病去世 。
面对家庭的不幸 , 蔡元培的母亲周氏谢绝了亲戚朋友的资助 , 以一人之力撑起全家 。
母亲周氏虽然没什么文化 , 但很有气节 , 为人处世处处得体 。 她宁愿典押衣物 , 勤劳节俭 , 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 自己尽全力抚养诸子 , 亦言传 , 亦身教 , 以身作则教会他们勤勉节俭和慎言慎行 。
每当夜幕降临 , 母亲就点起油灯 , 让蔡元培和两个哥哥围桌而坐 , 开始夜课 , 她则坐在一旁 , 监督孩子们认真学习 。
夜课时间一过 , 周氏便督促孩子们睡觉 , 清晨又叫他们起床:“快起来了 , 晚睡不如早起 。 ”几十年后 , 蔡元培回忆少年生活 , 仍觉得母亲的教育让他受益匪浅 , “晚睡不如早起”的生活习惯也陪伴了他一生 。
为了节省开支 , 周氏自己给蔡元培理发 , 还用理发时间了解孩子的思想品行情况 。 周氏的教育方法很得当 , 表扬成绩 , 也指出不足 , 对待他们的错误从不打骂 , 凡事跟孩子讲道理 。
这样的教育方式影响了蔡元培的一生 , 他在其著作《中国人的修养》中指出 ,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 , 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
蔡元培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 他用他的君子风度 , 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
文章图片
▲蔡元培
1884年 , 17岁的蔡元培考取了秀才 , 遗憾的是 , 母亲最终没能看到他后来所取得的更大成绩 , 他18岁那年 , 母亲病故 。
母亲虽然离开了 , 但她的教诲和精神却永远勉励着蔡元培前行 。
维新变法失败后 , 蔡元培认为:“欲变新的国家 , 必须有新的国民 。 ”如何有新的国民?唯有新的教育 。
1916年底 , 蔡元培应邀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 开始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 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
当时 , 北大涌现出了一批精英、大师 , 学校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 , 不管在精神上、文化上 , 还是在政治格局上 , 都深深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脉络 。
如今 , 北大已经走过了120年 , 但还有人说 , 北大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北大 , 都是因为一个人 , 蔡元培 。
晚年 , 蔡元培旅居香港时改从母姓 , 取名周子余 , 以示对母亲的怀念 。
1917年 , 蔡元培开始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教育改良 , 聘请陈独秀、李大钊、梁簌溟、徐悲鸿等到北大讲学、任教 。
那年 , 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 , 其时胡适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 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 。 后来 , 胡适一生中拿到了35个博士学位 , 成为20世纪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之一 。
文章图片
▲1920年 , 蒋梦麟、蔡元培、胡适与李大钊合影
胡适说 , 他这一生能有所成 , 离不开母亲冯顺弟对他的栽培 。
1889年 , 年仅17岁的冯顺弟嫁给了47岁的胡传 。 婚后两年 , 冯顺弟生下一子 , 取名嗣穈 , 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 。
可好景不长 , 不久后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 带病在战乱中奔走的胡传客死他乡 。 23岁的冯顺弟从此守寡 , 一个人挑起家庭的重担 , 将那时年仅四岁的胡适抚养成人 , 其中的艰难困苦“非外人所能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致我们人生中,那些说散就散的人
- 经常在办公室讽刺我们的女同事,净身出户了,如今送外卖为生
- 我们终究和次爱的人,一起欢喜了余生
- 62岁的杨丽萍被骂: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儿女,网友们吵得更凶了…
- 养猪 看到硕士们养猪月薪2万,我突然不焦虑儿子学习了
- 我们在评论美国,美国也在评论中国,“走着瞧”将在未来评论中美
- 天下第一奇庙”!不供仙佛,却供27位解放军,每日香火鼎盛
- “放假了,三流的母亲做保姆,二流的母亲做教练,一流的母亲做……”
- 金性勇|“我们的天才儿子”爆红之后 金性勇:只想和儿子在同一个托养中心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