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女孩特点,侗族女孩特点( 三 )


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包大头巾;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 , 穿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留长辫 。
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 。好饮酒,嗜好酸辣味 。打油茶、鱼生、腌鱼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肴 。
多数地区的侗族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 。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让牛休息,供以鲜草、糯米饭等食品 。吃新节多在七月,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 , 预祝丰收 。
老人去世,男子须剃发 。无论男女 , 均要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 , 含口银,忌铜铁附身 。丧期孝事忌荤吃素,实行土葬 。
经济方面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 。也有一些林业 , 所产杉木非常有名 。民间工艺较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
新中国成立后,与苗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单独建立了3个自治县,与苗、瑶、壮族联合建立1个各族自治县 。
参考资料:转自中华文化信息网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 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 。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赣”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 。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 , 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 , 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 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 , 以香 禾糯最享盛名 。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
侗族擅长建筑 。
侗 族诗歌韵律严谨 , 题材多样
侗族的服饰,以居住的地域划分,可大致分南北两种类型,各具特色 。北部地区由于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生产水平较高 , 文化较发达 。因此,男子服饰的演变与汉族服饰基本相似 。唯妇女的服饰除县城外,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 。以锦屏县平秋侗族服饰为例:平秋地区妇女服饰的盛装,其穿着的布料从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种靛印染、缝纫织绣都是妇女一手操作 , 展示了她们的勤劳与智慧 。外衣大多为青色,右衽圆领,钭襟开扣 , 托肩彩色滚边,衣长至大腿中部、衣脚有红色内套露出 。衣袖平手膀,袖口镶花边 。腰系彩色腰带的背后有两条带幛 , 随着人物走动而翩翩起舞 。内衣为白色或月兰色,袖长超过外衣袖口露在手碗上 。下身穿青色裤子,脚踏翘鼻绣花布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