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湘南家乡的老屋,已经成为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二 )


家乡|湘南家乡的老屋,已经成为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本文图片
老屋里各式各样怀旧的物品 。 供图:安仁古
老屋有温暖的幸福 。 在老屋里 , 人与鸟类和谐相处 。 老屋一楼木梁上的燕子巢 , 那是我童年时代再熟悉不过的了 。 燕语呢喃 , 叽叽喳喳 , 我们通常都叫它“小燕子” 。 母亲常教我学唱的一首歌“小燕子穿花衣 , 年年春天来到这里 ,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 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使我对燕子特别的尊敬 , 每年春天花儿还未落尽 , 它就早早地飞到我们村里来了 。 母亲对我说“燕子不进恶宅 , 它们进入的人家一定是善良温暖的家庭 。 ”
“细雨鱼儿出 , 微风燕子斜 。 ”在我的记忆里 , 小燕子们飞来时 , 通常是在老屋门前的大禾坪上空飞来飞去 。 累了 , 她们就在离老屋不远处的电线上小憩 , 并排地站着 , 长长的两绺 , 还真的分不出“啄春泥”的是“谁家新燕” 。 每年的春天 , “泥融飞燕子” , 家家户户的小燕子们都在忙碌 , 都在欢快地经营着各自的安乐窝 。 在我家老屋安营扎寨的那对小燕子 , 她们就把爱巢公然地建在了老屋中间的木梁上 。 看得出她们是一对恩爱夫妻 , 出出进进 , 夫唱妇随 , 形影不离 。 每只燕子都是清一色的夜行衣 , 小巧的喙 , 剪刀似的尾巴 , 一双小爪子 , 非常地精致 。 尽管它们有时候会从鸟巢里泄漏一些粪便掉在地上 , 可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它们可恨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国家拨乱反正 , 社会经历了一场大变革 , 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较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 由于父母的勤劳 , 家中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 有了一定的资金之后 , 父母亲决定在自家的一块自留地上另建一栋红砖瓦房 , 此时我通过高考 , 考取了外地一间学校 , 正在外地求学 。 等我放寒假回家时 , 一栋崭新的红砖瓦房便出现在我的眼前 。 这是我们家第二代老屋 。 这栋老屋是在原建于七十年代旧屋拆除后 , 重建的一栋砖瓦房 。 进入二十一世纪 , 家中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好 , 原建于六、七十年代的土砖瓦房成了危房 , 随时都有塌踏的可能发生 , 父母亲据此又作出重大决定 , 在原此拆除重建 , 建了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 , 房屋跟城里的商品房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 就这样终于实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梦想 ,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 父母亲辛劳了一辈子 , 终于住上了安全可靠的新房 。
家乡|湘南家乡的老屋,已经成为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本文图片
农村生活不断改善 , 我们也住进了新房子 。 供图:安仁古
老屋老了 , 老得就连一点儿痕迹都没留 , 取而代之的是一栋瓦房 。 再后来 , 红砖瓦房又被钢筋混凝土结构房所取代 。 时下的这栋房子 , 离现在又有十多年了 , 又变成了老屋 。 然而 , 那些斑驳了的故事又时而带着久违而又感动的光环在我的眼前闪动 , 久远的就像翻阅别人的历史却又紧紧地贴近并一直叩动着我的灵魂深处 。 怀念的泪光中 , 我的感觉就像煮上一壶老酒 , 苦辣酸甜中 , 都无不飘散着浓浓的醉人香气 。
一代又一代的老屋是父母用心血 , 铸造在岁月里的形象 。 它的一窗一棂 , 有着父母奇苦无比的杰作 , 那些老旧的椽子和梁木都是父母亲几经周折 , 建起来的辛苦 。 一砖一瓦的厚墙 , 更是父母在苍老中竖起的一面石壁 , 藏着父母的憨厚和耿直 , 老屋是岁月的形象 , 更是父母的形象 。
家乡|湘南家乡的老屋,已经成为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