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湘南家乡的老屋,已经成为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也许是落日怀故土 , 归鸟恋旧林的感情之缘故 , 背井离乡的时间愈久 , 对老屋的记忆愈清 , 梦回老屋的感觉也就愈温馨 。 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大 , 吾辈对过去的事情 , 喜欢深思 , 也喜欢追忆 。 怀旧那种来自质感的唯美 , 促使我更喜欢去琢磨和探讨 , 即使岁月的答案告诉我 , 流逝的往昔老去 , 故事遥远 , 可无法搁浅我对记忆中的怀旧和追念 。 习惯了在一个人的时候 , 想一切记忆中走过的东西和事物 , 一件物体 , 一份情怀 , 顿感强烈的氤氲在情感中画片里 。
湘南家乡的老屋 , 固然是我怀旧和追忆的其中一件物体 。 一代又一代老屋在其峥嵘的岁月里演绎着生命的曲线 。 从土砖瓦房到红砖瓦房 , 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房 , 这道曲线是我父母用血肉灵魂弹奏的酸甜苦辣的音符 , 也是自然风物用岁月情结缠绕的婉转悱恻的旋律 。 老屋承载了我儿时的欢乐 , 也曾经托起我许许多多的儿时梦想 , 而更多的是她伴随着我度过了那一个个难忘的蹉跎岁月 。
家乡|湘南家乡的老屋,已经成为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本文图片
破旧的老屋 , 陪伴了我童年的时光 。 供图:安仁古
第一代老屋 , 不 , 应该说一代又一代老屋 , 已经随着岁月远去 , 蜷缩在不经意的回忆中 , 蹒跚在子夜神伤的残梦里 。
父母白手起家 , 所建的第一代老屋坐落在村子里的上街 , 毗邻有着几百年历史明代青砖黛瓦的古祠堂 , 门前是青石板老街 。 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第一代老屋 , 是一栋两层楼的土砖瓦房 , 每层两间房 , 二楼的地板是用杉树作樑 , 杂木板铺垫而成 。 由于当时经济十分困难 , 二楼的一间房地板还没有完全用杂木板铺满 , 有的地方还有空洞 , 站在二楼地板上 , 可以看到下面屋里的情况 。 我和大弟弟的床就安排在二楼的里屋 , 读书做作业没有专门的桌子 , 要么就在二楼的谷柜子上做 , 要么就在楼下的餐桌上写 。
家乡|湘南家乡的老屋,已经成为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本文图片
年久失修的古祠堂 , 墙面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 供图:安仁古
七十年代初期 , 由于家中人口不断增加 , 原来的老屋不够居住 , 父母决定扩建老屋 。 用自家的一块自留地 , 与老屋旁边一亲戚的一块面积相同的自留地置换 , 再扩建了上下两层共四间土砖瓦房 , 这样一来 , 新扩建的加上原来有的上下两层 , 一共有了八间房 。 虽然质量较差 , 档次较低 , 但在那个年代对于白手起家的父母来说 , 已经是相当不易的了 , 极大地缓解了我们家人口多与住房少的矛盾 。
少儿的时光 , 与老屋结交成一道无法斩断的情怀 。 相连的碎片 , 都是儿时的活泼弄影 , 欢乐过和忧伤过的碎碎念 。 美好的事情 , 一度就是放学回家 , 轻轻迈进老屋的门槛之后 , 闻见母亲早已为自己做好的饭菜 , 晨起的阳光照进老屋窗子的薄膜 , 疾驰的赶往学堂的样子 , 月夜里 , 被月光覆盖的老屋 。
在老屋里 , 我发奋学习 。 尽管那年月学习的氛围不浓 , 但父母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 仍然要求我认真学习 。 于是 , 有着粮仓功能的柜子 , 被我当作写字台 , 我在这个台上一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的作业自己 。 隆冬的风雪赠给我跋涉唐宋文山的冷静 , 流火的暑气开始鼓励我攻略数理阵地的热情 , 屋后青翠的菜地是我深夜背书的空灵蹊径 。 尤其是那盏煤油灯 , 它用熏黑蚊帐的奉献 , 侍候我熬五更 。 蚊帐也敢于黑了自己而为我拦截蚊虫 。 还有不可忽视的夜 , 用它沉沉的寂静和孤独的爱抚 , 保护了我的聚精会神 。 高中两年 , 放假回家 , 有时门前的大禾坪上放映露天电影 , 为了学习 , 我也忍住不去观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