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二 )


蜀锦织造技艺独特繁复,令人叹为观止 。要完成一件蜀锦作品 , 需要经历纹样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几个重要过程 。
3.成都漆艺――成都漆艺起源于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时期 , 是中国最早的漆艺之一 。成都漆器又称“卤漆”,以精美华丽、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而著称 。
早在汉代,蜀郡、广汉郡已是全国漆器生产中心,而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贵州清镇、平坝以及蒙古诺音乌拉、朝鲜平壤王盱墓、古乐浪郡等地先后出土的汉代精美漆器 , 都刊有“成市草”、“成都饱”、“蜀都作牢”、“蜀都西工”、“成都郡工官”等铭文,它们都是当时成都漆艺鼎盛辉煌的佐证 。
4.成都银花丝技艺――银花丝是成都最具特色的汉族传统金银工艺品 , 其以高纯度白银为原材料,造型别致,玲珑剔透,具有浓郁的汉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 。
成都银花丝工艺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其工序繁多,银丝最细的仅有人头发的一半,粗的也仅几毫米 。把白银抽成不同粗细的银丝后,按照已制作出的图形边框,用掐丝、填丝、织编和累丝四大技法对中间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这种独特的技艺全凭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功夫 。
5.四川竹琴――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 。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 。原名“名琴” 。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 。清末、民初即有现名 。流行于四川地区 。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 。演员斜抱竹琴 , 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 , 音韵铿锵 。
6.竹麻号子――竹麻号子是一种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地方民歌,属于当地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主要流行于成都所辖邛崃平乐地区 。
竹麻号子的演唱风格为“一领众和式”的民间音乐形式 , 在繁重而单调的劳动过程中,当钩子手手执长钉耙,把需要打的竹麻交给工人时 , 竹麻号子嘹亮的歌声就开始响彻整个造纸作坊 。开始时,由一名工人领唱,然后众多的工人一起合唱 , 以此达到鼓舞干劲、统一节奏、抒发感情和消除疲劳的目的 。
20世纪50年代,经过收集整理的竹麻号子被搬上舞台 , 成为川西坝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艺节目 。这一源于生活的古朴号子,曾参加四川省文艺调演并获奖 , 还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民歌精英汇演,得到观众的喜爱和高度评价 。
扩展资料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7年,全市下辖20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面积1.46万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1600余万人,GDP超1.3万亿元,城镇化率达70.6% 。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 , 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内陆地区领事机构最多的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高校56所,各类人才约389万人;世界500强企业达281家 。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五世纪,开明王朝九世以“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 。城址未徙,城名未易;先后有7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成都又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 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 唐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 。 孕育了金沙遗址、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众多名胜古迹 , 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