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一、川剧
川剧是第一批加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特色戏曲,我们以前经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变脸就是川剧的绝活,脸谱往往很花哨,色彩对比强烈,艺人们通过脸谱反应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 。川剧有五种声腔,其中高腔最为重要,它结合了四川的方言、民谣、劳动号子等等形式,音调高亢激昂又绵延舒畅 。
二、蜀绣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 也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蜀绣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蜀绣逐渐形成了12大类的针法 , 除了刻画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的观赏性绣屏 , 蜀绣还可以用来制作衣服、鞋子、桌布、枕套等家庭生活用品 , 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 。
三、火把节
火把节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 一般为每年农历的六月廿四或者六月廿五 。人们在这一天用最原始的方式取火点燃祭台,在圣火的照耀下,年轻的小伙子们赛马、摔跤、斗牛,漂亮的姑娘们要穿上阿什嫫的衣裳,撑着黄油伞跳舞 。最后夜幕降临,人们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蜀绣、川剧、四川竹琴、川江号子、绵竹木版年画等 。
1、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 。2019年11月,蜀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
2、川剧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3、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 。2008年6月7日 , 四川竹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4、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起源于四川、重庆一带的传统音乐 , 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 。2006年5月20日,川江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5、绵竹木版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 , 与剑南春酒、赵坡茶并称绵竹三绝 。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2006年5月20日,绵竹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成都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1.蜀绣――蜀绣又名“川绣”,主要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 。一千多年来,蜀绣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 。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 。
2.蜀锦织造技艺――蜀锦 , 专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 。其起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汉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锦城”、“锦江”、“锦里”、“锦官城”……一个“锦”字,道出成都与蜀锦无法割舍的缘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