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突出了什么现象,中国老困局:低龄老人照护高龄老人,优质养老院稀缺。优质养老院很难办吗?( 三 )


首先,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互助性养老的核心逻辑在于“集中居?。湃∨?,但个体的能力有限,要想使互助性养老成为一种持续、稳定、长效的养老模式,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参与 。首先,互助性养老在制度层面上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机制,对于开展互助性养老的发展计划、管理主体、资金使用、责任纠纷处理、风险责任承担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同时,政府对于开展互助性养老的资金支持有限,使得互助性养老无法持续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此外,互助性养老的开展涉及到社区、老龄办、民政局等多个部门,在各部门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资源衔接方面政府还应发挥沟通和监督作用 。
其次,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欠缺 。各种养老服务特别是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服务,本身需要很多专业技能 。但就目前来说,互助性养老的服务提供者基本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缺乏基本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有时甚至可能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
最后,参与主体单一,资金来源不足 。在互助性养老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由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主办和发起,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政府拨款 。在准入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资本往往望而却步,导致互助性养老建设过程中资金来源不足 , 影响了互助性养老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在互助性养老投入方面,由于经济主体在资金投入方面的界限不明确,导致企业很少参与其中 。在治理方面,单纯依靠居委会、村委会与老年群体协同治理,提供的养老服务比较单一,缺乏层次性和专业性,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由于政策不完善 , 社会资本无法预料稳定的收益 , 参与积极性也不高 。此外 , 互助性养老的专业性协会和志愿组织数量较少 , 没有形成特色的参与主体 。

当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突出了什么现象,中国老困局:低龄老人照护高龄老人,优质养老院稀缺。优质养老院很难办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老人照顾老人越来越普遍,如何解决这一养老困局?中国法定的老人起点年龄是60岁 。
60岁的时候 , 陆晓娅离开了她一手创办的公益机构 , 原因是生病的母亲需要照料 。在那一年,83岁的母亲进入了阿兹海默症中期,已经是法定“老人”的她,依然在母亲面前扮演孩子的角色 。
“老而无子曰独” , 养儿防老 , 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记忆 。孟子是传统孝道坚定的支持者,然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无数的高龄老人正在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局 。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人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老龄化考验 。80岁,90岁……许多高龄老人根本没想到自己能活到这样的岁数,与长寿伴随而来的,还有令人措手不及的照护困境 。
01
从敬老到恐老
如果一个高龄老人失去了自理能力,吃喝大小便都要人照护,不能行走、不能说话……你会想到什么?
“残酷”、“绝望”、“还不如死了”……社会上对老人的普遍看法,充满了悲观意味 。
但老人的形象并非一直如此 。
在平均寿命不到60岁的农耕社会,“长寿”是一个备受尊崇的标签,高龄代表着睿智,深谋远虑和经验富足 。在推崇孝道的中国,长寿老人往往掌握着一个宗族的最高话语权,甚至犯下罪行也不会受惩罚 。
“虽有罪不加刑焉”—— 汉《王杖诏令册》
敬老文化的瓦解始于社会形态的改变 。在古代,老人的记忆和经验弥足珍贵,“老人言”多被人们乃至统治者奉为圭臬;由于长寿老人的稀少,统治者乐于供养高龄人群,以显示自己的仁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