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南极科考站顺序,我国南极科考站的顺序( 三 )


4、中国南极泰山站 。
中国南极泰山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于2013年12月26日开始建造,2014年2月8日上午11时正式竣工并开站运行 。
泰山站为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 。站房主建筑面积410平方米,辅助建筑面积590平方米,可容纳20人进行冰川学、极区空间物理学等相关的科学考察及生活 。
2014年2月8日,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建成后的泰山站作为昆仑站的中继站,为其提供后勤保障支撑;同时也作为格罗夫山地区的科学考察基地使用 。
5、罗斯海新站 。
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在岛上举行了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仪式 。
罗斯海新站面向太平洋扇区 , 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
目前,已有美、新、意、俄等6个国家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 , 国际上在罗斯海区域选划设立了南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
扩展资料:
南极,一个亘古荒凉的生命禁区,千万年来除了地衣和苔藓,没有任何植物能够突破冰川的封锁 。
1901年,在罗伯特?斯科特的南极远征队中,植物学家便试图在装有泥土的盒子里培育芹菜和芥末 。从此以后,远渡重洋而来的科考队员们 , 从未放弃这冰天雪地里的渴望,是肉体凡躯对蔬菜的需求,更是荒野心灵对绿植的眷念 。
新鲜蔬菜的供应一直是困扰中国南极科考的难题 。雪龙船每年只能补给一次 , 成本高昂,且无法长时间储存 。进入极夜,科考队员只能依靠大白菜等几种有限的蔬菜越冬 。
蔬菜在南极的极端环境下很容易脱水或者腐烂 , 脱水后的蔬菜看起来像晒干的咸菜,很多队员吃不下,只能包成饺子 。同时科考队员还需要大量补充维生素,但是这也无法完全替代蔬菜水果 。
苍翠欲滴的生菜、清香可口的黄瓜、珠圆玉润的西红柿,曾是南极科考队员心中的“奢侈品” 。2005年11月,澳大利亚戴维斯站曾给中山站科考队员们送了一批礼物 。
一个西瓜、三颗圆白菜、三颗芹菜、三颗生菜、一箱西红柿、一箱洋葱、一箱橙子,还有一些柠檬和土豆,着实叫队员们兴奋了一把――这是他们半年来第一次看到新鲜的蔬菜 。
当天晚上 , 每位队员分得了一小块西瓜和一个西红柿 。中铁建工队员尚辽湘不舍得吃,把西红柿放在宿舍桌子上,每天没事的时候,就盯着西红柿看 。“总觉得看着的感觉可能比吃了更好” 。三天后,当尚辽湘拿起西红柿,决定把它放进嘴里的时候,发现西红柿已经烂了 。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从第31次南极科考开始 , 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极极端环境温室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
初期实验获得成功后,从2017年开始,由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部城建中山站蔬菜温室 。蔬菜温室采用能抵御14级强风的现代化透光型建筑结构,造型如冰块般晶莹剔透 , 既保证了温室所需的光照通透性,又符合极地建筑的视觉特征 。
队员们还要给温室安装上空气能热泵系统、通风系统、加湿除湿系统、循环通风系统、人工补光系统、全黑帘幕系统、灌溉施肥系统、无土栽培系统、电气控制、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等,基本满足蔬菜生长对环境的要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