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康为什么这么富,浙江永康市发展水平怎么样?( 六 )


关于永康五金的发展,县志中还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唐大中四年 , 高僧正德禅师云游四方,来到永康方岩 , 见山势巍峨峻峭,便发愿要在山顶兴建丛林 。于是,浙中各地的铁匠齐聚方岩山脚,研究制作各种凿山劈岩、搭建楼台的五金工具 。方岩山寺庙建起来后,永康五金的工艺,也提升了一大截 。

打铁,打铜,打金,打银,打锡,钉秤、制锯、打白铁、补铜壶、铸锅、修锁… …正如本地谚语:“家有千秧八百,不如手艺盘身”,明清以来 , 出门谋食已成为永康最常见的习俗,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五金工匠走南闯北,游走他乡 。根据永康县志记载,截至1947年,永康的五金门类达百余种,产品有上千种 , 从业五金鬻技四方者达9600人;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万 。
行当不同,手艺人带的工具行李也不尽相同,但有一样东西,是所有人都不可或缺的 。
这种乌黑发亮、有点像茶叶的东西,这就是江南一带常见的霉干菜 。不过, 永康的霉干菜与其他地方,比如绍兴宁波,甚至同一地区的金华兰溪,都有所不同,更加干燥,更加紧致,当然,也就更耐长时间保藏 。

永康的霉干菜,原料有白菜、九头芥、菜头菜等好几种 , 最有名的还是 九头芥。制作工艺比较繁琐,得经过腌、晒、蒸、再晒等多道程序 , 耗时一两个月才能制作完成 。这就是永康最著名的特色小吃肉麦饼,馅料就是霉干菜与肥瘦得当的“夹心肉” 。肥而不腻 , 香气扑鼻 。

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够吃上一个肉麦饼,是相当奢侈的享受 。对于普通永康人,更熟悉的家乡味道 , 还是另外一些缺少油水的 美食。

除了铜罐饭,还有单麦饼、糕干麦饼、烟熏豆腐干……与霉干菜一样 , 它们都有着不易变质、耐储存的特点 。正如一副行担随时可能挑起,这些食物也随时可以被当作干粮 。
摊开洁白的面巾 , 掀起一张薄薄的面饼,卷上半块带着松脂香气的豆腐干 。蜷缩在异乡的屋檐下 , 永康人沉默地咀嚼着江湖的滋味 。

改革开放以来,继承了陈亮“解放思想 , 大气务实”精神的永康人如鱼得水,经济飞速发展 , 只用三十年时间就进入了全国百强县的前五十名,成为举世闻名的五金之都 。
正如陈亮诗中所言 :“一朵忽先变,百花忽后香”,似乎只是一夜之间 , 捶捶打打的小五金,变成了如日中天的大五金:我国七成门产品、七成保温杯、1/4电动工具 , 已然都是永康制造;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拖拉机、柴油机生产和出口基地,中国五金商标品牌基地 。

2018年的9月,新一届的中国五金博览会在永康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经过二十三年的发展,这个展会已经成为了世界性影响的著名五金商交盛宴 。
在永康五金名品精品展示馆,保温杯、电动工具、中高档轿车 , 甚至直升飞机……各种产品琳琅满目 。
五金的熔铸、升华还在进行中 。从黄帝的永康,到孙权的永康 , 到陈亮的永康,到百工之乡的永康,到五金之都的永康 , 坩埚中,滚烫的金属熔浆一刻也未停下过奔涌 。
按照浙江临海籍地理学家王士性的分法,金衢盆地中的永康人为“山谷之民”,石气所钟 , 习性俭约,性情刚烈 。
俭约,是因为水土的贫瘠 , 刚烈,是对于盆地禁锢的积极反应 。千百年间,对于永康人 , 生存与突围,是永恒的主题 。努力生存,永康人磨练出了坚毅的意志,四方突围,永康人开拓了封闭的眼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