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哪人是什么意思,常听到“支纳”,到底是什么意思?谢谢!( 三 )


什么叫文化上的认同?——余以为,所谓认同,其核心本质就在于“夷夏之辩”,没有“夷夏之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中国观和中国人是可以任意曲解的 。不认同“夷夏之辩”而妄称“中国人”者是可笑的,是对传统中国概念的僭越 。
“夷夏之辩”是儒家(具体点讲是儒家公羊学)的重要思想 。所谓夷夏之辩 , 就是要辩明夷与夏的不同 。夷是指周边少数民族,即四夷(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夏是指诸夏,即中国 。中国是礼仪文教之邦,四夷则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 。夷秋野蛮成性,时常侵挠中国,故儒家自圣王孔子以来无不重视“攘夷”、“治夷” 。夷夏之辩正是儒家攘夷治夷思想的具体表现 ,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两千年来历代王朝处理文化问题和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它闪耀着儒家政治智慧的光茫,透显着王道政治所独有的文化道德情怀 。
“夷夏之辩”的根本原则是不能“以夷变夏”,所谓“不与夷狄主中国,不与夷狄执中国”,“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以中国为本位,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的自性 , 反对用夷狄的文化来改变中国文化 。因而,夷夏之辩说是典型的文化本位主义思想,它所要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本位性与不可取代性 。在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 , 这种文化本位主义思想是通过“尊王攘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它具有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色彩 。这里的“尊王攘夷”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忠君”和“排外”,更不是种族主义意义上的等级观念 , 而是一种文化本位主义思想和文化民族主义情怀 。
“《春秋》所谓尊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尊中国文化,因为王在《春秋》中负有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作乐,移风易俗的使命,因而王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蒋庆《公羊学引论》) , 在儒家公羊学看来,文化高于民族,高于国家,亡文化甚于亡国 。
所以坚持“夷夏之辩”才是衡量一个中国人的最重要标准,“吾闻用夏变夷者 , 未闻变于夷者”(《孟子•腾文公》),这正是先哲孟子提出的精辟言论 。如果当某个人自称是中国人而不行华夏之礼仪,不守中华之文化,这样的人能称为中国人吗?
另,孟子还告诉我,“夷夏之辩”的核心是什么?——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是?。饩浠霸诘苯窭斫饩褪且曰奈拿饕院何幕诵娜ソ袒?nbsp;, 去化育“夷”,而不是恰恰相反 。
由于满清入关以来,异族统治者大肆诋毁禁锢“夷夏之辩”,特意割裂“夷夏之辩”与我们传统文化的纽带 。其结果就是我们在异族的统治下做顺民 , 没有民族危机感,出了许多汉奸,因为我们已经不知有“夏” 。满清拼命扼杀“夷夏之辩”的直接后果就是自清以来中华民族汉奸文化诞生的附带效应吧?。?
今天,我们虽然艰难地开始了复兴 。但是我们又面临新时代的“夷夏之辩” 。
这不,韩国在端午、高勾丽史、汉字方面纷纷与中国争夺文化遗产的所有权 , 而且还对孔子、西施等历史人物的归属也发起了不自量力的文化攻势,这些表面现象的本质背后就是——新时代的“夷夏之辩”,你中国在“五•四”和“文革”以后推翻了儒家文化 , 那么韩国当仁不让地就会以儒家正统自居,以儒家思想核心“夷夏之辩”来看待自己的文化母国中国 。
不过,这时的韩国反到是以“中国”的心态来自居的 。这不奇怪,自满清入关以后 , 朝鲜就认为中原为胡人所据 。尽管在武功上朝鲜屈服于满洲,但是在文化心态上她对“爆发户”满洲还是一百个瞧不起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