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哪人是什么意思,常听到“支纳”,到底是什么意思?谢谢!( 四 )


我们注意到满清入关以后,原来处于中华文明边缘保持朝贡的朝鲜、日本、安南(越南)都开始自称“中国”了 。滑稽吗,因为这些小国认为满清的中国是“礼失于野”,用日本人嘲笑当时海难避祸于当地的中国商人的话说:“汝何脸面自称于‘中华’?大丈夫何蓄女流之妆?。俊?
朝鲜与日本对清朝时中国的称呼也由过去的对明朝时期的“中国”改为“清国”了 。称呼上的变换,也表明了他们对待中国的态度 。日本甚至更甚之,在他眼里自己不但是“中国”,而原来的中国反到成了“清国”、“支那”,中国人到成了“支那人”了 。日本也继承了中国儒家的“尊王攘夷”,她开始觉得自己授命于天,有责任以“中国”之名而伐“夷”了,日本的实际最高掌权者幕府也自称为“征夷大将军” 。
在日本看来,她是标准的“唐化”——日本的空手道来源于中国唐朝 , 被称作“唐手”(在日文里“唐”与“空”发音相同,又因为这种来自中国的功夫强调空手搏击 , 所以后来就称为“空手道”了);日本的兵器武士战刀其起源也是中国的“横刀”,起杀伤力巨大无比;日本的国花樱花也是从中国引进的;日本的佛教也是从中国传入,有著名的鉴真东渡;在建筑艺术上 , 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也是模仿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
总之,说日本是一个标准的“唐化”国家一点也不为过 。特别是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继承者时,当她发现中国亡于“胡”时 , 此时的日本怎能不凭空多了几分自信?因为她觉得原来的中国现在因为夷人而“礼失之于野”,她现在反而可以向那个叫“支那”、“清国”的国家传播中国礼仪了 , 比如在明朝的科技经典巨著《天工开物》就是失传于满清入关,幸亏有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保存才幸存于今的 。
从这点说 ,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满清入关以后,日本最起码在文化上应该比当时的清朝更具“中国特色”——这是事实 , 也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悲哀,我们不必要去回避它 , 我们只有正视了它,才能理解后来为什么日本越来越看不起传统文化母国中国了 。因为我们在日本眼里已经由华夏降格为“夷”了 , 而日本却是“真正的”华夏了 。对支那人、清国人这些蛮夷不必有什么客气的 。
日本在“二战”战败以后,还称中国为“支那” , 引起中国人民反感,中国政府曾要求它改称“中华” 。日本人说 , 称你们为“华”,那我们不就是“夷”了?这里面既可见他们的思想上还有“华夷之辨”的阴影 , 也从另一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其民族心结 。
所以说,今天的中国十分有必要重兴“华夷之辨” , 对内有助于树立以华夏文明、汉文明为主的国家文化观,加强国家认同,打击那些自诩中国人却不认同中国的民族分裂分子;对外可以理直气壮地与韩国、日本在文化交流与竞争方面取得完全的主动——因为只有我们才是“华”、是“夏”,而他们才是“夷” 。
“尊王攘夷” , 尊:尊崇 。攘,排斥、抵御 。
齐桓公执政以来 , 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 , 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 , 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 , 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 。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 。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 , 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 。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 。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 。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