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行业习俗
1、农业
浸种催芽前后 , 禁喝酒(酒易引发醇菌霉芽) 。下秧日,吃熟整[gěn]鸡蛋(祈圆满成功) 。栽秧 , 称“栽米树”(因秧殃同音),必吃酒糟、糍粑,“打发”盐蛋,取甜蜜、圆满之意,又具防寒壮骨之用 。农户都重视“吃新”,第一顿新米饭 , 特用小木甑蒸,另备好菜,敬祖先、天地、长辈,并接附近亲友“尝新” 。车水时唱“数槽”歌,把计数与唱山歌结合起来,歌声嘹亮、音节舒长,或憧憬丰收喜悦,或哀叹水旱灾害疾苦,悠扬清凄,扣人心弦 。踩田,是华容稻田中耕主要形式,有“脚脚捅到底,石谷六斗米”的说法 。薅草,又叫“薅花”,有“棉薅三道白如银,锄头口上出黄金”的谚语 。旧时山丘区,妇女坐着椅子薅花 , 薅一块挪动一次椅子 。垸区棉花面积大 , 抢晴天薅草叫“赶草” , 茶水、中餐都带在田间吃 。积青肥,山丘区叫打(砍)青,垸区叫打草(湖草) 。上述这些田间劳作,旧时都伴有田歌(又叫山歌),特别是踩田和打青,歌声满田满垅,男唱女应,气氛欢快 。虽有少数歌词猥亵、格调不高,但绝大部分都内容健康 , 曲调优雅,形式灵活多样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强调“兴无灭资”,唱革命歌曲,山歌为之停腔 。近几年又有所流传,并吸收一些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随着科学发展,“捅草”、“车水”等农活已没有了 。
2、手工业
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载:“土著之人,不习技艺,一切土木创造之工,悉自外来 。”明、清后,外来工匠在华容落籍的渐多,手工业者遍布城乡,形成很多帮规、行俗 。各行业都兴拜师收徒 , 规矩极严 。有“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的说法 。出师以后,仍终身执弟子礼 。以师派和籍贯形成帮口 , 论资排辈,师、师母、师伯、师叔统为师长;师兄、师弟为“师门手足” 。各帮都控制业务范围,即使至亲好友也不能随意入境作业 。华容敬称手工业者为“艺人”、“匠人”、“佬”(剃头、修脚、阉猪、铣磨、补锅、看鸭等),以“匠”(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等)为尊,“佬匠同吃,匠坐上席” 。各行各奉自己的祖师,各组自己的行会:渔民拜拉搭庙,烧酒拜杜康爷,屠户、厨子祀詹王 , 木、瓦、窑、石、漆和篾匠都敬奉鲁班,银、铜、锡、铁匠拜太上老君(我),裁缝祖轩辕,等等 。每年都依祭期祭祀,并借此集会,讨论行会事宜 。民国时期的同业公会基本与行会无别 。解放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党和人民政府提倡阶级友爱,以工会和同业工会取代行会组织,倡导新的师徒关系、劳资关系和主雇关系,除带徒传艺等合理习俗继续承传外,其余陈规陋习均已革除 。
3、水上作业
华容古代“波镶四陆”,民多“蛋户” 。“出没烟波里,拼搏风浪中”,危险大,祈天求神,禁忌很多 。渔民称过年为“开头”,“开头”礼仪简古:只在船头上用切开的萝卜插上香,供上活鱼,放一挂鞭,合家吃一餐“开头饭” 。渔民忌说“沉”、“滚”、“翻”、“水”、“龙”等词,改用别字别音 。渔民以使用的不同业笥和家族分帮,但帮规较松散,互不忌切 。挂钩业长居水上,奉祀姜太公 。其他各业 , 多系半农半渔,临时以业为帮,冬聚春散 。解放后,渔民逐渐定居陆地,建立新村 , 风俗与当地居民同化 。华容船民不多(历史上的大宗运输都靠外地船只) , 且多为“五板子”这类小船(2—3吨) , 外港无华容码头 。船民以船头为圣地,严禁妇女踩踏,尤其船头挽缆的短柱,称为“将军柱”,神圣不可侵犯 。其他禁忌略同于渔民 。与其他行会一样,兴“打牙祭”,每逢初一、十五会餐,开餐前,先投酒肉于江,祈求平安 。解放后,讲科学、破迷信,加上航行安全系数增高,旧习俗全然革除 。1989年7月,北景港镇防洪大堤出险 , 指挥所一声令下,数十艘正在航行的船只应声投入抢运石头 。汤光前所驾20吨木船主动充作抬运块石的浮桥,船头“将军柱”碍事,汤自操板斧,劈掉柱头,受到县人民政府表彰 。他说:“过去讲迷信,谁敢在这太岁头上动土,现在讲科学,不信这个邪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失落的星球3配置要求
- 益生菌食品是智商税吗 哪些食物是益生菌的最佳补充剂
- 没吃完的西瓜可以放冰箱过夜吗,隔夜的西瓜放冰箱可以吃吗
- 特种设备包括哪些,国家规定的特种设备有哪些
- 泡过的海带冰箱里可以放多久,泡好的海带放冰箱几天还能吃吗
- 应该如何保护父母挺进决赛圈,如何面对过度保护的父母?
- PS如何制作一个玄幻的图书封面
- 什么材质的袜子容易臭脚 袜子怎么选比较好
- 有人真的会一夜白头吗,一夜白头,真的有可能吗?
- 如何查询手表的真伪,浪琴手表在官网怎么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