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 )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 ,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 , 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 。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社会起源于劳动 ,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和现实基础 。
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 。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及人际关系生活、精神生活 。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不同于自然界,它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 。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关系实践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精神生产实践则推动社会的科学文化的发展,也是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
(4)社会规律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
实践是人和社会存在方式,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 , 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它不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内在地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
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 。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