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什么啼,杨花落尽子规啼什么意思( 三 )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注释】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官,降职 。龙 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 切 。五溪:雄溪、��溪、酉溪、��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西部 。夜郎:唐 代县名,在今湖南沅陵 。
【鉴赏】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沿袭成俗,所以惺惺相惜者,便弥足珍 贵 。在唐代,七言诗成就最为突出的,历来认为是李白与王昌龄 。王世贞 说:“七言绝句,王少伯(王昌龄字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艺 苑卮言》)甚至还有人认为他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 。” 两位诗人七绝水平之高,令后人仰慕,而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 敬重 。
大约在天宝七年(748),本为江宁(今属南京)丞的王昌龄 , 被贬为龙 标(今湖南洪江)尉 。王昌龄究竟为何被贬?殷璠《河岳英灵集》说他“不 矜细行”,《新唐书》说是“不护细行”,可见都认为是有失检点 。此事反响 甚大,当时“谤议沸腾” , 所以对王昌龄的处置也格外严厉,竟将他左迁至 荒僻之地 。这使王昌龄的许多朋友大为叹息 。李白得知王昌龄遭贬的消 息,已经是次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时节,他恨自己“闻”之甚晚 , 不 能够亲自为王昌龄送行,现在只有寄上一首诗表达郑重的关注之情 。诗 歌虽是“遥寄”,但所包含的感情甚为沉重 。
似花还似非花的杨花,飘零殆尽 。也许不会有人对漫天飞舞的杨花 惋惜 , 但当耳旁传来阵阵哀切的鸟声时,人们就不会无动于衷了 。子规凄 惨地叫着“不如归去” , 花儿随风而去,西园落红难缀,连“惟解漫天作雪 飞”的杨花都不愿再多片刻的滞留 , 追随春天而归去了 。就在伤感的时 候,又传来了令人惊诧的消息,老朋友被贬谪了 , 而且是贬到五溪(据《水 经注》,指雄、��、酉、��、辰 , 在今湘西、黔东一带)之外的龙标,这怎不让人 悲痛?更为遗憾的是,朋友到如此荒远的地方 , 自己却没能够送他一程 。他离去的时候,心中肯定是充满了凄楚;在漫漫征途之中,肯定是分外孤 独;在荒凉的蛮荒之地,肯定是相当寂寞 。千里阻隔,诗人不能亲自陪伴 他 , 为朋友排解忧愁,就把自己的牵挂与关注之情寄给明月吧 。天上的明 月,不是被风吹着正缓缓西行吗?它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友人踯躅的身 影 , 陪伴他流落到夜郎之西 。将自己的愁心寄予婵娟,它定会把这份缠绵 深挚的友情转达给友人 。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李白听说此事之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王昌龄 。
【杨花落尽什么啼,杨花落尽子规啼什么意思】首句在写景的同时点明了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都隐喻着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感 。次句“闻道”两字表示惊惜 , “过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省东部 。写迁谪之荒,道路之艰难 。两句不着伤痛之语,而伤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为抒情名句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 , 所以要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随王昌龄走到遥远的他乡 。细加分析,这两句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 , 无可诉说,无人理解,只有将其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它;三是说只有依靠它才能将愁心寄予友人 。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的特点之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