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部是哪里,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

1、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白鳍豚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 。
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野生动物之一,为中国的珍稀动物,生活在水中,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 。
白鳍豚是我国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 , 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00多万年以来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水系中 , 享有“活化石”的美誉 。
锐减原因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 。据统计,1973~1985年间 , 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 , 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 , 占10% 。
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水域中特有的国宝 。
相关介绍:
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 , 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 。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 , 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腿切蔚谋橱⑽挥诖游嵌讼蚝笤?/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 。
头骨的吻突狭长 , 在上齿列后端与眶前凹之间略缩窄;吻突侧面有明显侧沟,腹面两上颌骨间有约与上齿列等长的浅沟;上颌骨基部向后方扩展,在头骨后缘与上枕骨相接,侧缘向上翘起形成上颌脊,在眼眶部强烈上曲;鳞骨颧突不达额骨眶上突 。
上枕骨仅微向后方隆起,故头骨后缘平直;两上颌骨腭部相接;翼骨钩突具深凹腔;鼓围耳骨与颅骨保持松动的直接联系;下颌联合极长,其长接近或达到下颌骨长之半 。
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 。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 。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

腭部是哪里,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EB病毒是从哪里来的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 , 故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 , 园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bp分子量108 。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 。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 , 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 , 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 , 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 。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VCA、EA均产生相应的lgG和L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 , 对阐明EBV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天染色体内 。二、致病性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 , 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 , 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 。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 ,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三种: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 。临床表现多样,但有三个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 。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结 。肝脾脏大、肝功能异常 , 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偶而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脑炎) 。此外,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儿中可呈现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 。(二)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 多见于5~12岁儿童,发生于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 。所有病人血清含HBV抗体,其中80%以上滴度高于正常人 。在肿瘤组织中发现EBV基因组,故认为EBV与此病关系密切 。(三)鼻咽癌我国南方(广东广西)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 , 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 。HBV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表现(1)在所有病例的癌组织中有EBV基因组存在和表达(2)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EBV抗原(主要HCV和EA)的lgG和lgA抗体 。(3)一病例中仅有单一病毒株,提示病毒在肿瘤起始阶段已进入癌细胞 。三、免疫性 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 , 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 。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 。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 。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 。四、微生物学诊断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 。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一)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检出血清中EBVlgG抗体 , 可诊断为EBV近期感染 。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测出VCA-lgG抗体达90%左右,病情好转;抗体效价不降,因此对鼻咽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 。尤其我国学者大规模人群调查 , 发现抗EA-lgA效价上升,极大地增加了得鼻咽癌的危险性,为该癌肿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lgM型抗体 , 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00有诊断意义,但只有60~80%病例呈阳性,且少数正常人和血清病病人也含有此抗体,不过正常人和血清病人的抗体经豚鼠肾组织细胞吸收试验 , 可变为阴性 。五、防治原则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 。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无环鸟苷(AC)和丙氧鸟苷(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