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是什么,24节气的含义( 八 )


14、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这时而止矣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
15、 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昼夜温差加大 , 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
16、 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 , 昼夜几乎等长 。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
17、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 , 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
18、 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
19、 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
20、 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
21、 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 。”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
22、 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 。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 , 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
23、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 , 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
24、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 , 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三礼义宗》曰:“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
二十四节气的分别含义简介3
二十四节气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特殊创造,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状况、物候征兆等自然现象 。
几千年来,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
有些节气还有着动人的故事 。例如清明节就与晋文公重耳有关 。晋文公幼年时历尽了艰难,为逃避后母的残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几度陷入绝境 。有一次绝粮时,有个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 , 曾忍痛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来让重耳充饥,从而渡过了难关 。可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在分赏有功之臣时,却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遗忘了!
介子推对于不公正的待遇并不论争,而是不声不响地领着老母亲离开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内的绵上山中隐居起来 。不久,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却不知他的踪影 。他大为懊丧,连声叹道:“此乃寡人之过也 。”经过几个月的查访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于是晋文公亲自跑到了绵上山 。
然而绵上山山高林密,晋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无头绪 。介子推始终不肯出山 。正在晋文公为难之际,有人出了个馊主意 , 说如果主公放火烧山,一向孝顺母亲的介子推一定会为母亲安全而出山来……于是,一场大火遍山烧起 , 三天三夜也不见母子俩出来 。后来才发现母子俩抱成一团,已被烧死于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后悔不迭 , 悲哀万分 。为了纪念这位有功之臣,他把绵上山改名为“介山”,并下令一个月内(后改为三天)不得举火为炊,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品 。所以,又称举火那天(农历三月初五)为“寒食节” , 后来逐渐演变为清明节,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直到今天,清明节仍是我国人民祭祖扫墓、怀念先辈的重要传统节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