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全文翻译如下: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是什么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出处: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 。是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引兵还范阳,九月复率兵攻陷洛阳,山东、河南一带处在战乱中 。当时杜甫因关中饥荒,弃官携家小西进,正住在秦州 。舍弟:对人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居长,有四个弟弟,名颖、观、丰、占 。写诗时只有杜占在身边,其余分散在河南、山东一带 。
全诗信手写来 , 却层次井然,其中以一个“忆”字贯彻全诗,可谓“句句不离‘忆’字”(清人章燮语) 。后四句内涵丰富,如近人俞陛云所析:“有弟而分散,一也;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 , 三也;生死皆不可闻,四也;欲探消息,唯有寄书 , 五也;奈书长不达,六也 。”(《诗境汪说》甲编)
【释义】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 , 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 , 就开始宵禁 。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 , 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的意思是:戌楼上的更鼓一声一声地响着,(由于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秋夜的边塞路上已没有行人的踪影了;秋天的边境,只有一两声孤雁悲悲切切的鸣叫 。
“戍鼓断人行 , 秋边一雁声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赏析: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 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鲟鱼身上的粘液怎么去除,中华鲟鱼如何清洗掉那些粘液?
- 小年鱼APP的手表是正品吗,小年鱼上的欧米茄手表是真的吗
- 为什么酒店床上都有一块绸缎布,酒店房间床上为什么会放一块布
- 飞机上有插座吗,加航 飞机上有没有电源插孔?
- 女人手表应该戴在哪只手上,女人带手表带哪个手上好
- 看太多恐怖片会不会做噩梦,为什么晚上看恐怖片会做恶梦?
- 单层玻璃冬天怎么能不上霜,玻璃怎么能不上霜?
- 女士上衣尺码对照表,女装尺码表标准尺寸是多少?
- 焊接剂胶水粘到手怎么办,焊接剂弄手上怎么清除
- 我会痛经 怎样避免高考痛经,马上高考了,便便月经这时候来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