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 5.1 分的《女心理师》之外,是更真实和残酷的「贪食症」( 二 )


暴食行为,仿佛有助于一个人「清除」与创伤相关的负面情绪,而食物则有助于填补情绪空白 。它们都成为帮助一个人避免经历创伤的应对机制,即使它并未提供治愈的答案 。
02
「进食障碍」
在所有精神疾病中致死率最高
许多人不知道,看起来是个「不好好吃饭」的小问题,但「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是所有精神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 。
除了暴食、饥饿和代偿行为会引起医疗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发作、肾衰竭、骨质疏松和电解质失衡),自杀在进食障碍患者中也很常见 。
进食障碍最常见的 3 种形式是:


  •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只吃少量食物,对体重增加或肥胖有强烈恐惧;

  •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反复暴饮暴食(即大量进食而失去控制),并出现代偿行为(compensatory behaviors),比如抠吐、禁食、过度运动、滥用泻药/减肥药/利尿剂,来预防自己体重增加;

  • 暴饮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短时间内无法控制地暴饮暴食,对暴食行为感到内疚,但很少出现代偿行为 。

此外还包括:回避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异食癖和反刍障碍等 。
它影响多达 5% 的人口,最常见的是 12-35 岁的女性 。仅在美国,估计就有 2000 万女性和 1000 万男性在其生活中的某个阶段患有或曾经患有进食障碍 。
03
演员
「进食障碍」的高发职业
演员李梦发微博:在拿到这个角色的剧本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因为她曾经就是有暴食倾向的一个人,「好像这辈子的经历都会投射到你的角色里面」 。

女心理师 5.1 分的《女心理师》之外,是更真实和残酷的「贪食症」
文章图片
饰演配角(汤莉莉)之一的菅纫姿也说,自己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也有过暴饮暴食、节食抠吐、水肿复胖的经历 。
「演员」,确实是进食障碍的高发职业 。
事实上,任何对「身材」有着苛刻要求的环境,都可能破坏我们与食物建立良好的关系 。比如:运动员、青少年、军人 。
但不只是年轻女性,处在性别光谱上的男性、女性、跨性别、酷儿群体,还是不同地区与年龄段的人——进食障碍,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
《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上就曾刊载了一个很特殊的病例:中年男人 Joseph,44 岁时被诊断为进食障碍的 case 。

女心理师 5.1 分的《女心理师》之外,是更真实和残酷的「贪食症」
文章图片
在经年累月的情绪虐待中,Joseph 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当他自我感觉不好时,他不仅会通过吃(或者不吃)来惩罚自己,还会「故意踢自己」或做些导致疼痛和伤害的行为 。
Joseph 将自己的饮食失调描述为「一种让自己隐形的方式」 。因为当他变得消瘦时:「没有人注意到我,我就不会失败」 。
但随着他的体重开始增加,他在学校的外表和行为引起了不必要的注意,就只好通过装病或者让自己生病来逃避上学 。
时间久了之后,「狂吃狂吐」成了他对负面刺激的自动反应(automatic response):「……吃了一大盘食物,一直吃到生病 。羞耻和自我伤害,成了我不值得被爱的证明」 。
04
家庭环境
也是「进食障碍」的重要成因之一
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畸形审美和不当身体意向」是导致进食障碍中的重要因素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