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潘涌昌:我的十年日记《足迹》序( 三 )


而今 , 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在我过半的生命旅程中静静流淌 , 它更是沉淀于心底 , 点点滴滴连成一片 , 绵密而又悠长 。 母亲去世后的这三年里 , 或是在家洗刷锅碗瓢盆时、或是在上下班的路上 , 甚至电视、手机里一个有关“妈妈”的称呼 , 都能勾起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这样的思念今生注定将挥之不去 。 多少个午夜梦回 , 恍惚间 , 我甚至觉得和母亲只是暂时地分别 , 她依然会满脸慈祥地坐在沙发上等着女儿回家 。
2011年10月14日的日记里 , 父亲又是这样写道:星期一 , 晴 。 秀英说 , 她要炸点白菜 , 中午还要做洋芋盖被儿饭 , 时间匆忙 , 上午她就不出去了 , 因此独自上街 。 在教场电信局的点上交网费70元 , 在原地毯厂一侧米面店买包谷面2斤(早餐烧汤) , 每斤价3元 。 听说包谷市价每斤8角 , 小麦市价每斤1·2元 , 而白面每斤2元 , 包谷面却是3元 。
………
父亲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地记录着居家生活的柴米油盐 , 见证和透视着一个时代、一户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 也为改革开放带给一个普通居民生活的变迁提供了一份鲜活的样本 。 看似流水账般的生存日志 , 记录了当时的民风、习俗、物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变化 , 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策变化对老百姓的影响 , 等等 。 这些琐碎记录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居民家史 , 最重要的显然是它的史料价值 , 那些被作为“王侯将相家谱”的廿五史所忽略的最具社会代表性的微观史学 。
父亲的日记更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劳动之歌、生活之歌 , 日记里 , 我读到了父亲的耿直、豁达、宽容、敬业奉献和拳拳噬犊之情 , 他以生活为纸、善良为笔 , 在我们心底定格了那些逝去的岁月 , 为我们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 感谢父亲!
潘晗光
于2020年12月底写于景泰一中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