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是几点到几点钟,未时是几点( 七 )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 , 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 , 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 , 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 。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 。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 , 又先后改为96,108 , 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 , 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 。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 , 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 , 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 , 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 , 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 , 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 , 这是由于巡夜人 , 边巡行边打击梆子 , 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 , 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
刻以下为“字” , 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 , 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 , 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