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 , 废话文学火了 。
“听君一席话 , 如听一席话 。 ”
“每当60秒过去 , 就过去了一分钟 。 ”
这些无厘头的废话 , 只是简单地用下半句重复上半句的意思 , 不知怎么就能让无数网友哈哈大笑、纷纷模仿:“我上次听到这么没有意义的话还是上次 。 ”
不过 , 这样的“废话”真的都没有意义吗?
【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废话文学”特别管用】心理咨询师说:不是!我们有时候也说“废话” , 但这些“废话”有大用处 。
当心理咨询师说“废话”时 , 他们在做什么?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 , 一位青少年来访者生气地对心理咨询师抱怨:
“我不喜欢妈妈总是管我 , 她一管我、命令我 , 我就更不愿意做她让我做的事 。 昨天不知道为什么 , 我做什么她都看不顺眼 , 总要过来唠叨几句 , 我都快烦死了 , 跟她说‘你能不能别老管我’ , 然而她唠叨得更厉害了 , 我们就争吵起来 。 ”
心理咨询师甲也许会说:“因为妈妈管你、命令你 , 一直唠叨你 , 你受不了 , 和她吵起来了 。 ”
——这听起来很像“废话” , 因为咨询师没说什么新内容 。 但其实 , 这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技术 , “内容反映技术” , 也就是咨询师用自己的话反映或者是重复来访者的叙述内容 。
心理咨询师乙也许会说:“妈妈管你、唠叨 , 让你觉得烦躁、生气 。 ”
——这段“废话”则是心理咨询中的“情感反映技术” , 也就是咨询师重现来访者提到的情绪感受 。
更神奇的是 , 来访者在听到这些“废话”后 , 并不会觉得生气或者可笑 , 他们往往点点头 , 或者说:“对对 , 是啊 , 就是这样的 。 ”
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为什么仅仅是反映 , 就可以让人感觉到安慰?
首先是因为 , 反映的前提是认真倾听 。
在生活中 , 其实很多人都不会或者不愿意像心理咨询师这样认真地倾听 , 总是忍不住打断别人 , 然后说自己的事情:“我妈也是 , 我都是大人了 , 她还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 。 ”或者忍不住反驳别人:“不会吧 , 她怎么会这样呢?”甚至更过分地要求、指责别人:“她毕竟是你妈 , 说几句怎么了 , 你就忍一忍呗 , 生啥气呀?”
这么听下来 , 是不是觉得自己更生气了 , 是不是觉得心理咨询师的“废话”还挺好的?
内容反映能让来访者感觉到自己被听到、被关注了 , 并且给了来访者一个暂停、喘息的机会 。 咨询师整理事情的经过 , 让来访者可以从别人口中再听一次自己的困扰 , 再深入一点去思考 。
而情感反映 , 则在内容反映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点点 。 当来访者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 , 也许只是在专心地吐槽事情发展的经过 , 希望获得咨询师的支持 , 并没有注重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 当咨询师重现他提到的情绪感受时 , 能促进来访者关注自己的这些感受 , 产生更多被理解的感觉:你竟然透过这件事 , 知道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 我果然没找错人……在这种感觉的驱使下 , 来访者也会更愿意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配合咨询师 , 更好地探索自己的经历经验 , 更好地达到咨询效果 。
跟心理咨询师学点“说废话”技巧吧
在生活中 , 我们都会遇到朋友和我们抱怨诉苦的时候 。 如果想让朋友好受 , 不如就跟心理咨询师学点“说废话”的技巧吧 。
第一步就是学会“听话” 。 倾听过程中 , 多给朋友一些眼神肯定 , 时不时托腮点头 , 说些“嗯”“就是”“可不是嘛”“哎呀真是的” , 这些看似“糊弄”的回应 , 其实是为了让对方知道你真的在听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