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下来 , 孩子便会觉得:“表达跟父母不一样的东西 , 会伤害到父母 , 所以我不能表达” 。
这个内在的模式如果没有被更新或重写 , 便会一直延续 , 被孩子使用在冲突的情景中 , 孩子可能会无意识中开始害怕表达与别人不同的意见 。
相反的 , 那些比较稳定、成熟的养育者 , 可以接纳孩子的不同意见和想法 , 接纳孩子的一定攻击 , 因为他们是结实的 , 不会轻易碎掉 。
孩子便会感觉自己是“安全的” , 自己的意见是可以表达的 , 不会被父母攻击 , 孩子今后也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 , 也懂得去拒绝别人的需求 , 冲突在他们眼里只是在求同存异 , 而不是你死我活 。
本文图片
02
自体虚弱感
自体虚弱感 , 简单讲就是“我不够好 , 我不够强大”的感觉 。 就像然然 , 不敢与上司争加薪的事情 , 不敢拒绝同事、室友 , 担心别人会生气 , 别人会对她不满 。
其实 , 然然的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是虚弱的、脆弱的、无力的 , 不相信自己有力量 , 认为自己不够强大 , 所以然然不敢与上司去争 , 不敢对同事、室友表达不满 , 而选择顺从的方式 。
在面临可能的冲突面前 , 先把自己放在弱小的位置、觉得自己力量不足 , 往往与个体曾经在冲突中遭受过创伤有关 。
然然小时候 , 经常目睹爸爸妈妈吵架暴怒时凶狠的样子和语气 , 内心一直很恐惧吵架;也经常面对一位随时用“不乖”“不爱你”“不要你”等威胁她的妈妈;而且 , 若她拒绝服从姐姐的安排 , 或弟弟的无理请求 , 就会被姐姐、弟弟报复……
这些点点滴滴 , 让然然觉得:冲突后会带来强烈的惩罚 , 关系也会被破坏 。 更重要的是 , 这些体验 , 仿佛在告诉她:你还不够强大 , 没有足够的力量在冲突中与人对峙 , 冲突后你会败得很惨 。
所以长大后 , 遇到别人的语气重一点时 , 好像又回到小时候面对爸爸暴怒时无力应对的时候 , 会害怕、会妥协;害怕别人生气 , 害怕被威胁 , 要付出一切去挽回;面对别人不合理的请求时 , 也不敢说“No”……
本文图片
03
自我防御方式
幼年时在冲突中受到创伤 , 除了容易让个体产生自体虚弱感外 , 还会让个体发展出回避冲突的防御方式 。
这种早期的防御方式 , 当时也许是为了保护那个无力还击的“小孩” , 让她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
但这样的防御方式也会沿袭到成人 , 变得僵化、固化 , 成为应对所有人际冲突的方式 , 成为赖希所说的“性格盔甲” , 形成“害怕与人起冲突”的性格特点 , 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种阻碍心理成长的防御方式 。
然然小时候略微反抗一下妈妈和姐姐 , 就会招来对方更猛烈的攻击 。 受伤的她 , 觉得与妈妈、姐姐起冲突 , 只会让自己遭受更强烈的攻击 ,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 , 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 她会选择用回避、忍让、顺从的方式去应对冲突 。 不让冲突发生 , 自己便不会再次遭受到同等的伤害 。
本文图片
听说吧心理咨询结语
早年的经历或创伤让我们穿上这层厚厚的害怕与人起冲突“性格盔甲” 。 但害怕冲突 , 但不代表冲突不存在 。
表面的和谐下 , 是自己内心压抑的需求不曾被看见 , 让我们无法好好爱自己 , 活出真正的自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陈泽英|宁夏“入殓师”夫妇转行当老人助浴师:经常会洗着洗着掉眼泪
-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韩国网红前锋“轰”C罗下场,还说葡萄牙球星心胸狭窄,太飘了
- 贺炜|贺炜,那些“诗级”的足球解说
- 父母|为什么现在的人,讨厌别人来家里“做客”?
- 唯晨|面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说“不”
- 大s|被全网“网暴”,她活该?
- 心理学|心理学:当你“遇到真爱”时,才会出现的感觉
- 婚姻|《包法利夫人》:“偷来”的爱情,其实只有这一个结局
- 梅根·马克尔|专家直言不讳,揭露真面目:梅根“冷酷无情”,有“让人害怕的能力”
- |美媒:哈里梅根设法“扰乱”威廉凯特的美国之行,没有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