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别再消费女性议题了( 三 )


除了主人公 , 其余人物的遭际也都大同小异:姑妈早年为了照顾家庭 , 放弃了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梦想 , 一辈子劳碌命 。 就连龙套角色也没放过 , 影片中的医院场景出现了一段短暂的“保大保小”之争 , 显然是从近年来各个社交平台上频频引发讨论的话题中得到的灵感 。

门锁|别再消费女性议题了
本文图片
《我的姐姐》
总而言之 , 影片中每一个主要的男性形象 , 几乎都是贪婪、猥琐、好色、暴力、懦弱、懒惰等负面特质集合的人格;而主要的女性形象 , 则几乎都是光辉、隐忍、默默付出的 。 纵观下来 , 整部电影试图讨论的议题很明显 , 即全社会(主要是男性)对女性进行的系统性迫害 。 至于故事 , 仅仅只是议题的表现形式而已 。
《我的姐姐》并非近年来将两性矛盾议题应用在电影中的孤例 , 可论市场反响 , 目前仍无出其右者 。 虽然口碑一般 , 豆瓣评分只有6.9 , 却同《哥斯拉大战金刚》一块 , 撑起了今年清明档八成以上的票房 , 最终报收8.6亿 。 于一部中小成本影片而言 , 可谓相当成功 。
相比《我的姐姐》 , 《寻汉计》野心似乎更大一些 , 除了表现一个大龄女性在生活中的挣扎 , 还试图通过“婚恋”这一主线串起许多社会问题 , 如非婚生子待遇、城市底层“扶弟魔”家庭、企业35岁裁员等等 。 但相比《我的姐姐》通篇只聚焦在“养不养弟弟”这一核心矛盾上 , 《寻汉计》落点实在过于松散 ,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 结果最后哪一点也没讲好 。

门锁|别再消费女性议题了
本文图片
《寻汉计》
再说 , 相比《我的姐姐》中的未成年少女 , 一个成年且已参加工作多年的女性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必然要强出很多 。 这一区别看似不大 , 却使得影片中所有对“问题”的讨论都会分裂出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来 。 可无论是同前夫睡“回笼觉”意外怀孕 , 还是非得找个“接盘侠” , 都只能理解为个人的懦弱无主见导致的病态行为 , 同社会无关 , 强行把两者混在一块谈论 , 逻辑明显不通 。 其同《我的姐姐》的唯一相似处 , 恐怕也是没有一个男性能算得上“正常人” 。 男一号杜微或许在人格和价值观上勉强能立住 , 但就外形行为而言 , 也远不符合城市中产阶级对“体面”的天然要求 。
整体比对下来 , 两部影片的创作模式 , 本质上都同《门锁》并没有什么区别 。 都是概念先行 , 再搭配故事 。 该创作手法相当讨巧 , 利用话题杠杆掀起市场波澜的同时 , 也极易引发舆论的反噬 。
概念先行
电影的传播逻辑同电视剧、综艺节目等有极大不同 , 后者的产销体系和播映周期决定了其口碑与回报之间并不构成直接关系 , 更别提收视率还可以买、可以造假;评论可以维护、可以刷 。 因此即便内容粗浅、浮于表面 , 但只要制造出的讨论声量足够大 , 也能令广告商等相关方感到满意 。
然而电影要求观众真金白银地用脚投票 , 再怎么于宣传上发力 , 蹭热点蹭议题 , 也最多不过收割第一波观众 , 后续依然需要口口相传的口碑来扩大市场基本盘 。 否则当观众走出影院 , 心灵没有震动也没有感悟 , 友人问起 , 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个“好”字 , 这部电影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
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或故事 , 进而带出某个社会议题;二是从某个社会议题出发来设计故事 。 乍看之下 , 两者几乎没有区别 , 无非一只手掌的两面 。 但其实不然:前者以真诚为基础 , 后者则属于“概念先行” , 创作动机即是虚伪的 。 无论议题本身多么火 , 多么具备讨论价值 , 根据其反向设计出的人物和情节也很难经得起推敲 , 因为落实到细节上 , 必然显得刻意且存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