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迷眼中 , 三毛是敢想敢做、奔放洒脱、逐梦而居、不畏世俗的代名词 。
三毛用她的文字为三毛迷构建了一个王国 , 这个王国里有无数人向往的自由和美好 , 王国里她和荷西的爱情唯美得不像话 。
然而 , 三毛自杀5年后的1996年 , 一个叫马中欣的旅行家、作家用5年时间追寻三毛生前走过的踪迹 , 从台湾、西班牙、法国、德国、撒哈拉沙漠再到美国 , 遍访三毛的亲友和邻居 , 写下了那本引发世人争议的书《三毛真相》 。
这本书里的三毛:怪癖、自恋、神经质 , 对荷西死缠烂打追、动辄打骂等 。 马中欣还用他的走访告诉世人:她写的很多撒哈拉故事与当地习俗背道而驰 。 马中欣告诉读者:荷西的学历是假的 , 他只有高中学历;他对三毛的爱也是假的 , 三毛对荷西的爱也是假的 。
而马中欣用来佐证三毛对荷西的爱是假的的理由是:三毛在荷西去世之后先后恋上了贾平凹和王洛宾 。
马中欣还采访了当时三毛的邻居等 , 他们对三毛的评价相当负面 。 马中欣书中一位所谓德高望重、权威的三毛旧识评价三毛说:
“三毛又老又丑 , 举止怪异 , 是个很随便的女人 。 ”
在这本书的结尾处 , 马中欣还总结说:
“三毛之有今日 , 自悲 , 悲人 , 人悲 , 乃前世种下的因 , 今世有报:克夫 , 无后 , 自缢 。 ”
总言之 , 马中欣这本《三毛真相》就是在向世人证明:三毛有多假 , 所有人都被三毛骗了 。
本文图片
这本书被刊发后 , 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争议 , 一些不坚定的三毛迷甚至开始对三毛“粉转黑” , 而三毛的部分忠粉也开始对三毛持怀疑态度 。
与此同时 , 有一部分人开始将目光投向马中欣本身 。 他们质问马中欣:你耗费五年时间去寻找所谓真相 , 目的和用意究竟何在呢?
面对这样的质疑 , 马中欣答得似乎很巧妙 , 他说:
“一是为了‘以正传言 , 以了我的探奇之心’ , 二是实在看不惯那些单纯少男少女被假相蒙蔽 。 ”
马中欣这句话出来的时候 , 这本书的客观性便面临了最大的质疑 。
“实在看不惯少男少女被假象蒙蔽” , 这就是说 , 马中欣在开始写这本书之前 , 就已经带着某种偏见了 , 他的偏见便是:三毛用作品欺骗了读者 。
这就意味着 , 马中欣在去探访三毛的足迹时 , 便已经带着答案了 , 带着答案去找答案 , 这真的是去找答案吗?只是去证答案吧!如此 , 他势必就是不客观的呀!
新闻出身的采访人员都知道 , 一个采访人员在采访中最忌讳的是:主观预判 , 也就是说 , 倘若在面对一个新闻事实前 , 就先入为主给它定义 , 那么一定会影响真相 。 而真相恰是新闻的生命 , 一旦失了生命 , 新闻便已没有任何价值 。
马中欣带着主观的答案去论证 , 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对“真相”的侮辱 。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 怀着这种想法出发的马中欣 , 竟声称自己对三毛的作品全无兴趣 。
而另一面 , 他却在书中刊登了三毛给他写的信 , 三毛在信中的言辞很赤诚 , 对 , 他试图以此营造两人关系不错的景象 。 但他同时又极其郑重地表示:“我和三毛不是朋友 , 我对很多人把三毛看作我的朋友一事非常痛苦 。 ”
这样一来 , 马中欣用五年时间论证三毛的“假”就纯粹是出于情绪 , 而非事实或者其他了 , 至于马中欣这情绪到底来自哪里 , 就不得而知了 。
有人猜测 , 马中欣就是看不惯三毛随便写几个字、搞几场旅游就火得一塌糊涂 , 毕竟 , 马中欣也写字 , 也全世界各地的旅游 , 却一丁点没火起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双减”第一次期末考试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快乐教育输了,佛系爸妈败了…
- 三毛|好的感情,需要去谈钱,不要不好意思
- 余生很贵,善待自己
- 夜晚,是谁在为我写着素笺
- 你和对象吵过架吗?无论是和谁在吵架的时候 冷处理与冷暴力的区别是什么呢?
- |by2再次放猛料,直接证明李靓蕾在说谎,晒聊天截屏和公证书
- 五十七写成了四十多,白先生博文穿帮,谁在他的人生中动了手脚?
- 三毛|林青霞讲述:3次灵异会三毛——纪念三毛逝世31周年
- 在乎你 听好了,谁在乎你,谁能“察觉”到的
- 三毛|和你聊天,就知道追你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