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立万 从希区柯克到《扬名立万》,悬疑片是如何让你「欲罢不能」的( 三 )


那么 , 都有哪些经典的能唤醒观众焦虑感的情节呢?
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 , 逃杀 , 追逐 , 逃脱 , 猜疑 , 反间这些情节出现得比较普遍 , 而这些也正是悬疑恐怖作品中常见的唤起观众焦虑的手法 。
2)场景/道具
很多电影叙事都很喜欢用具体的物体或者动作来隐喻一些背后的真相或者主人公的结局 。
比如说《调音师》里的咖啡店交谈时主角手里的糖罐 , 它隐喻着调音师不会是一个吃到甜头就轻易收手的人 , 故而调音师不断地向咖啡中加糖 , 没有理会朋友的劝告 。这也暗示了他最后的结局 。

扬名立万 从希区柯克到《扬名立万》,悬疑片是如何让你「欲罢不能」的
文章图片
? 《调音师》
这种隐喻观众看得多了之后 , 会不自觉地分析每一个导演拉近镜头拍摄的物品(比如我) , 然后你的潜意识就会开始工作 , 这个镜头/物品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而在后期继续观看电影的时候你可能会得到一些新的线索 , 由此就可能会得出结论 。
而在《扬名立万》中 , 观众的注意力也会被镜头引导到具体道具上 。
举个例子 , 导演在故事的介绍片段给了关静年一个近景镜头 , 他坐在椅子上 , 悠哉地拿起一把小钢梳子梳头 。
果不其然 , 在众人去往舞厅的时候 , 这把被遗忘在座谈会场的钢梳被齐乐山利用 , 以梳齿撬开了手铐锁 。

扬名立万 从希区柯克到《扬名立万》,悬疑片是如何让你「欲罢不能」的
文章图片
? 关静年的梳子
在人的注意力被引导到具体物体或场景时 , 人的潜意识会开始猜测其背后的用意 , 会开始怀疑 , 恐惧物品背后的故事 , 这种潜意识和观众眼前看到的直白的物体在不断的碰撞 , 由此达到了唤醒观众情绪的效果 。
之后 , 在需要的其中一些线索到来时 , 观众立刻意识到自己潜意识猜测的存在 , 物体的形态和线索碰撞结合 , 这时观众的名为恐惧、猜疑的焦虑情绪会达到顶峰 。
就像关静年的这把梳子 , 也有人猜测它是被故意落下的 , 由此引起了一些关于关静年真实身份的讨论 。
这里就可以说这部电影的镜头用意确实拍出了效果 。

扬名立万 从希区柯克到《扬名立万》,悬疑片是如何让你「欲罢不能」的
文章图片
? 可以看到剧本会桌子上的物品都是精心设计摆放的
3)焦虑的唤起也有阈值
尽管这些道具和情节能为悬疑片增强效果 , 但是想要达到最佳效果 , 焦虑唤起是需要适度的 , 并且最好合理控制在一个区间内 , 这样才能最大化调动观众的情绪 。

扬名立万 从希区柯克到《扬名立万》,悬疑片是如何让你「欲罢不能」的
文章图片
如图所示 , 这是一个关于唤醒焦虑感程度与其有效性的理论模型 。在最佳唤醒度(optimal level response and learning)状态下 , 观众焦虑的唤起可能给他们带来机敏 , 兴趣和正向情绪的增加;而一旦超过这个阈值 , 情绪性会迅速控制观众 , 使他们感受到消极的焦虑和困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