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立万 从希区柯克到《扬名立万》,悬疑片是如何让你「欲罢不能」的( 四 )


那么电影中的唤醒度是怎么叠加的呢?
03
电影中不止一个高潮 , 也远不止一个谜题
弗莱塔格金字塔的演示只是对于整部电影的一个概括性结构 , 实际上 , 电影中不止一个高潮 , 也远不止一个谜题 。而这些谜题是以怎样的顺序推出的呢?
电影中的疑点推进是层层递进的 。
先给你一个疑点 , 从疑点入手猜测 , 证据印证 , 最后得到真相 。得到真相后又会有新的疑点出现 , 如此反复 。
举个例子 , 在李家辉探索通风管道后 , 主角团明确了齐乐山的逃脱路线 。然而 , 从管道中带回的假发与带字母的纸片又成了新的疑点 。

扬名立万 从希区柯克到《扬名立万》,悬疑片是如何让你「欲罢不能」的
文章图片
来源:《扬名立万》预告片

扬名立万 从希区柯克到《扬名立万》,悬疑片是如何让你「欲罢不能」的
文章图片
来源:《扬名立万》预告片
也就是一个又一个疑点--解决 , 疑点--解决的循环中 , 杀人手法和杀人动机在不断地完善和推进 , 齐乐山作为凶手的侧写也越来越形象 。
这样的安排能使观众的焦虑情绪被很好的控制在阈值内 , 而且保持被唤醒的弹性 。
下面是一个关于《恶名昭彰》电影中关于不同时间(time)和观众焦虑强度(suspense intensity)关系的图示:

扬名立万 从希区柯克到《扬名立万》,悬疑片是如何让你「欲罢不能」的
文章图片
这张图显示: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 , 观众的焦虑每过 2-13 分钟不等会被唤起一次 。唤起焦虑的上升过程对应的其实就是疑点的发掘过程 , 顶峰后落下的片段对应的就是疑点的解决过程 。
这个研究也就说明了《恶名昭彰》应用了环环相扣这个手法 。
在疑点解决后 , 观众的焦虑感降低 , 同时也会得到一些阶段性成果的喜悦感 。
或许这时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 , 观众为啥会有这种喜悦感?
04
我们也是“好人阵营”的一员
《扬名立万》的主角团的演出是很正面的 。
从表面上看 , 他们都是普通人被迫卷入这个案件 , 并且在电影中代表善良的“好人阵营” 。
叙事也是从主角众人的视角推进的 , 而观众的潜意识往往会跟随主角团体的阵营 。并且在“三老”的恶行真相曝光后 , 观众会坚定反抗财阀所代表的“反派阵营” 。
因为三老的死 , 这个模糊的“反派阵营”直到故事的中后期都没有具体代表对象 。但黑衣人的到来具象化了“反派阵营”的存在 。

扬名立万 从希区柯克到《扬名立万》,悬疑片是如何让你「欲罢不能」的
文章图片
? 陆老板(左)与黑衣人(右)的对手戏剧照
因为很显然的是 , 黑衣人作为其中一个政府的一员 , 是与财阀勾结的“同盟”关系 。
在这时 , 主角团(以及观众)立刻找到了反抗的对象 。
观众的喜悦感有两个来源 , 一个是好奇心的满足 , 另一个则是带入“正派阵营”导致的 。
? 好奇心的满足很好解释 , 对于重重疑团 , 一些疑点的解决给人拨云见日的畅快感 , 感觉自己离真相越来越近 , 观众也会更想看到最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