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熊逸版《资治通鉴》:写历史的“七把刀”,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人生之道( 二 )


这个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 我们绝对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理性 。
第三把刀 , 是跟进学术前沿 。
我们所处的年代比司马光晚了几千年 , 这意味着作为现代人 , 我们的眼界、所看到的新文献、新遗址等客观凭证会远多于司马光时代 , 这使得当代的史学者可以凭借新发现和历代学者的考订 , 花篇幅来对原有的史料进行校正 。
可见 , 这把刀的核心还是校正 , 趋近真实和客观 。 感慨一句 , “真实客观”真的是无上的真理啊 。
熊逸|熊逸版《资治通鉴》:写历史的“七把刀”,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人生之道
本文图片

第四把刀 , 知人论世 。
这把刀用来剖析司马光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学术立场 , 看懂他在编写《资治通鉴》过程中的各种取舍、剪裁以及褒贬究竟应对着怎样的时代问题 , 又在他所处的时代应对过怎样的责难和质疑 。
毫无疑问 , 人是有局限性的 。 人的局限性几乎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壁垒和天花板 。 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所处时代、文化、原生家庭、偶发事件、社会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塑造和桎梏 , 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的偏好和局限 。 苏格拉底说 , 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什么都不知道 。 在我看来这句话绝非谦虚或插科打诨 , 而是绝对理性的客观事实 。 人只有从内在而非道理层面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 才有可能反转人的本性——自恋、自我中心和傲慢 。
大道归一 , 本质上说所有的“道” , 其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 。 我们当下说的是对待史料的态度 , 但在心理和人格层面也是亦然 。 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和塑形 ,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比如时代烙印、文化背景、原生家庭、成长中的偶然事件以及个体本身对外界环境的解读......这里面有相通或类似的心理发展规律 , 也有个体自身的偶发因素 , 这些复杂的因素综合在一起 , 最终塑造了当下的自己 。 所以 , 单方面强调某一部分对个体的影响(比如只谈原生家庭或者只谈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和解读) , 都有失全面 。 认识到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 或许能帮助我们拥有更为成熟和灵活的人格 。
第五把刀 , 思想史专用解剖刀 。
《资治通鉴》从诞生之日便成为经典 , 这意味着它会催生出各种衍生作品(包括熊逸的这套书) , 被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才能够各个角度或深挖 , 或猛击 , 或寄托豪情与悲悯 , 或反复品评 , 不断从旧事当中领悟新意 。 而精英阶层的热情最终会导向民间 , 深刻影响民间文学 , 塑造底层社会的价值取向 。
所以熊逸在这套书里 , 会“不时带你在枝枝蔓蔓当中兜上一圈” 。
熊逸|熊逸版《资治通鉴》:写历史的“七把刀”,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人生之道
本文图片

第六把刀 , 是古代意识 。
“读古人读的书 , 想古人想的事 , 掌握古人的思维方式 , 让自己像一个古代人一样尝试理解并解决古代问题” , “对于深刻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 , 既要从当事人的视角出发 , 理解他们的局限 , 又要拥有上帝视角俯瞰全局 , 怀着千万个小心给历史复盘”
这把刀真的很妙 。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 本质上都是“误会” , 误会之所以频发且产生 , 是因为我们都习惯于从自我中心的角度理解别人 , 所以很多时候貌似真诚的沟通 , 本质上只是在两个频道自说自话 , 到处跑题 , 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交流” 。 想要解决这一困境 , 就需要具备一种能力——进入他人的频道 。 这有这样 , 你才能真正的理解对方 。 这与熊逸所说的“古人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