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抑郁症的偏见从未停止!

特约撰稿 | 张明扬

|我们对抑郁症的偏见从未停止!
本文图片

12月11日上午 , 某互联网公司知名游戏程序员毛姓员工(网名“浅墨”)意外身故 。 据媒体报道 , 浅墨生前饱受抑郁症困扰 , 一度还曾住院治疗 。
自抑郁症这个词进入大众舆论以来 , 似乎就一直陷入无穷的争议之中 。 每每有抑郁症患者意外身故 , 各种无根据的猜测、误读、偏见、甚而是污名化阴谋论 , 往往在第一时间便风急雨骤 , 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怠慢了哀悼逝者本身 。
01
某种程度上 , 中国社会仍然缺乏将抑郁症作为一种难以治愈疾病的心理准备 , 更不用说必备的科学素养了 。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 全球已有约3.5亿人被抑郁症困扰 , 每个人在一生中患上一次抑郁症的比例更是超过了10% , 每年全世界都有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身亡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 ,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 , 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 抑郁症正成为当前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 。

|我们对抑郁症的偏见从未停止!
本文图片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抑郁症真的离我们不远,甚至可以说就在我们身边” 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在《笑到最后:科学防治现代五大疾病》一书中写到 。
但是 , 正如王立铭所说 , 和很多人类疾病不同的是 , 抑郁症这样没有明显器官病变的精神疾病 , 长期被人类忽视和误解 , 这严重影响了抑郁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 直到今天 , 全世界只有一半左右的患者接受过有效的治疗 , 而在中国 , 这个比例甚至不到20%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对于人类而言 , 我们对抑郁症的认知 , 还停留在丘吉尔时代的“黑狗” 。 他曾有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 , 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
这是丘吉尔的至暗时刻 ,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至暗时刻 。
02
每当曝出抑郁症患者意外身故的消息时 , 最流行的误读可能有两种 。
第一种偏见认为抑郁症患者天生脆弱 , 患有抑郁症不过是一个人意志不坚定、能力不足的借口 , 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患有抑郁症的 。
2014年8月 , 知名翻译家孙仲旭因抑郁症离世 , 当时曾有网友想当然地表示:“活着不是比死更难吗?爷们儿不是应该选择难事而不是简单的事去做吗?”
看到这些“语多乖谬”的猜测 , 曾患抑郁症的资深媒体人张进第一时间就站出来表示:
“抑郁症患者因其大脑内部化学元素失衡 , 他的肉体和精神遭受个人意志无法控制的双重重创 , 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比癌症更深刻的痛苦……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 居高临下甚至带有一丝优越感地同情、开导或者指责他们 , 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 。 ”
“追悼逝者 , 请先理解他 。 表达感情 , 请先尊重他 。 不要想当然 , 不要信口开河;更不必装模作样 , 声情并茂 。 ” , 在张进看来 , 抑郁症患者不是脆弱、“不适应环境”的同义词 。
逝者已矣 , 对于浅墨 , 我们同样不应该似是而非地给他贴上各种诸如脆弱的标签 , 这在事实上构成了对抑郁症患者的道德审判 。
正如张进所说 , 抑郁症绝不是思想痛苦导致的情绪低落或者自暴自弃 。 它有着深刻的生理与生物学根源 , 与其他疾病一样真实 。

|我们对抑郁症的偏见从未停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