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修证感悟,不是佛经原文 。其中菩提和明镜都是神秀大师对身心的譬喻说法 。身是菩提作为生命的载体 , 心似明镜指的是生命的智慧性 。这个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的 , 是正确的 。惠能大师则从出世间法的角度否定了身心世界,惠能大师阐述的则是生命的空性境界 。是从生命本质的角度讲的 。就如同科学家和老师 , 对同一个物质能量现象的阐述是不一样的 。科学家是从事物本质的角度来说,老师一般则是从事物的现象上来讲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大概意思就是说身心世界并非一个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 。就比如说一个茶杯,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存在茶杯这个东西的,茶杯只是各种元素能量机缘的组合而已 。内部组织结构时刻都是在变化,有朝一日定会化为尘埃回归宇宙虚空 。身心世界也是如此 。
原文: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译文: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
只要佛性清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
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
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 , 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有心中所思即眼中所见之意 。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 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心中有佛,哪里都可以修行 , 心里纯净就行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 。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
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佛性常清净 , 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明镜本清净 , 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 , 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 莫使有尘埃 。”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 , 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 , “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 , 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 , 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 。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 。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 , 称之为“渐修派”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 , 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六祖惠能大师四句偈中的一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佛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
出自唐代慧能法师的《菩提偈》,原文如下:
《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对照: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 ,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菩提偈》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 , 《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
弘忍知道后 , “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 , “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 , 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 , 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
分析如下:
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
1、《菩提偈》全文翻译: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
2、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 。
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 , 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 。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
扩展资料:
词语出处
1、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 , 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2、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 , “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 , 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 , 而有所执着 。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
慧能的意思"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 , 其实根本没有个台 , 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 , 所谓‘应无所住 , 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 。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 , 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
扩展资料: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 。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 。
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 。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 , 并非我所属 。心无所住 , 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
五祖的意思是‘应无所?。?而生其心’而出 , 要没有一切执着,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 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着,你执着它做什么?你执着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着些什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 , 而有所执著 。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 , 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湫摹?nbsp;, 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 , 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 , 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 。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 。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领悟不透 , 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 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 。无心无尘 , 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 , 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 , 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 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出自六祖的《坛经》 。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 。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 , 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注释:
①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 。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 。偈 , 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 。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
②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 。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 。《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 。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 。这种果子可作念珠 。佛教徒常焚香散花 , 绕树行礼 。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 , 各有一棵菩提树 。
③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 。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
明镜是明净之镜的缩写 。此镜一照一切照 。照中故是镜 。照真故是净 。照俗故是明 。明故则像亮假显 。净故瑕尽真显 。镜故体圆中显 。三智一心中得故 。言明净镜 。台:指实物之镜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是什么意思?意思为: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
出处: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 。
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原文白话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惠能大师菩提偈的其他三偈:
1、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
白话释义: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2、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白话释义: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 ,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白话释义: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 , 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译文: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 ,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 , 以助心行 。”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 。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
尘埃:佛教术语 , 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 。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
扩展资料:
1,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 。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 ,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 , 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 , 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 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 , 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 。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
惠能虽不识字 , 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 。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2,作者简介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 。俗姓卢氏,三岁丧父 , 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 。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 。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 , 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 , 隐居十五年 。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 , 弘法度众无数 。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 , 多次敕书征召入京 , 他皆以老病相辞 , 竟不奉诏 。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 。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 。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
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 , 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 , 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 。
六祖惠能遗体高80厘米 , 成跏趺坐 。外表上红褐色漆,漆下有麻布;遗体内除真身骨架,还有铁条支撑 。是以肉身为基础制作的夹纶生漆造像,其实是一坐式木乃伊 。这是临终时盘腿,坐化后即进行密封和干燥制成的 。
其制作方法可能是:放置一个大缸,架上木座,座下放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排漏孔,把坐尸放在木座上,再把另一个大缸覆盖在上面密封 。当尸体腐物滴到生石灰上,便会产生热气,水份被吸干后成为坐式干尸(木乃伊) 。
六祖真身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几次人为破坏 , 遗体被打开过,也有过蚁侵 。有过多次的修补和油饰,里面的骨架已经散乱了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佛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慧能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银杏树上的果子是什么果可以吃吗,银杏树结的果能吃吗?
- 吸水树脂是什么东西,吸水树脂有什么作用
- 多特瑞茶树精油的功效与作用,茶树精油的功效与作用
- 小兴安岭冬天的特点,写出小兴安岭春 夏 秋 冬的树木特点。
- 树懒寿命,树懒寿命一般有多长
- 森林里空气清新是因为树叶进行了什么,森林里的空气比较清新,是因为树叶进行了,向空气释放出氧气的缘故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蒸发作用
- 小金刚盘黑了补救方法,小金刚菩提子盘了上面有了黑斑怎么办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下一句是什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 百香籽是什么树的种子,百香籽是什么树的种子
- 忽如一夜什么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