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作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工作 学校课后服务应该如何精细化管理?( 二 )


精细化管理更要坚持以人为本 。 以人为本 , 就是体现人文 , 注重人性 , 让管理弥漫人文的光辉 , 闪耀人性的光芒 。 教育是人的事业 , 课后服务更是人的服务的事业 , 所以更应该多些柔性与温度 。
比如 , 对于孩子在校时间的延长所导致身心疲惫的问题 , 课后服务必须本着自愿 , 绝不能搞一刀切 。 孩子身体承受不了 , 可以让孩子选择不参加 , 家长有条件接送孩子 , 允许孩子到放学时间就离校 , 只有真正需要的孩子 , 学校才提供服务 , 绝不能把学生全体参加课后服务作为一种办学业绩 , 一道炫耀的教育风光 。

课后服务作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工作 学校课后服务应该如何精细化管理?
文章图片
比如 , 针对“双减”和课后服务的负担天平不断倾斜于教师 , 让教师工作与生活矛盾突出的问题 , 学校可以尽力减少非教学任务对老师的干扰 , 尽力剔除一切都要留痕的懒政思维对老师的折腾 , 让老师们拥有一张宁静的讲桌 , 真正回归并聚焦到育人的主体责任;可以尽快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度 , 允许教师在不同时段有适度的窗口时间 , 自由调剂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律 , 尽量减轻教师职业角色与个人生活的矛盾与冲突 。
而且按照教育部的规定 , 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也并不一定全是学校的老师 , 一些退休教师 , 以及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 都可以参与课后服务 ,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 招募招聘 , 从人力的补充与保障上 , 为教师减轻一些压力和负担 。
针对班主任工作全天候 , 很难抽身的实际情况 , 学校可以配备副班主任 , 让班主任也能有个弹性空间 。
其实对于教案的管理 , 更应体现人文化 。 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堂堂要有详案 , 教案差不多都是用来应付检查的 , 业内人士早已心知肚明 , 流于形式的教案往往会浪费掉教师很多时间 。 我们提倡教师认真备课 , 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情 , 但不一定非要每一节课都得按规定的格式 , 写出繁琐的文字 。 对青年教师的教案要求当然必须规范 , 对中老年教师则可以允许写略案 , 对于优秀教师和名师 , 能够做到勾划、眉批便可 。
统筹落实好课后服务 , 推动课后服务良性发展 , 让课后服务赢得学生喜欢 , 家长支持 , 社会满意 , 并有效助力于“双减” , 这是一场硬仗 , 其最终成效如何 , 是对教育者精细化管理能力以及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历练与考验!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