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 看完这部电影,我爱上了这群「黄轩」( 二 )


“他会帮我们把羊卖到拉萨 。”
这种朴素的认知与信任,就是对他工作最好的回报 。
第一次分红的时候,村民们拿着卖羊赚来的钱 。
脸上洋溢的笑容,说明了一切 。

脱贫 看完这部电影,我爱上了这群「黄轩」
文章图片
02
四川博作村 。
前第一书记胡小明,卸任后主动申请,再次回到这个地方 。
博作村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 。
当他第一次来这里时,被这里的贫穷落后惊呆了 。
尤其在教育上 。
整个村子几百户人家,最高学历只有两个初中生,其中一个做了村书记 。
大部分的孩子连汉语都不会说 。

脱贫 看完这部电影,我爱上了这群「黄轩」
文章图片
没有教育,观念自然跟不上 。
老百姓不想让孩子去读书,因为觉得看不到未来 。
孩子年龄一大,听说可以打工赚钱 。
但往往是在还没走出去,就又回来了 。
因为不识字,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
甚至连出村的车票都不知道怎么买 。
在这种情况下,胡小明深知要想脱贫,根源上是观念要先脱贫 。

脱贫 看完这部电影,我爱上了这群「黄轩」
文章图片
要搞教育 。
他在村里建了两所幼儿园 。
“不读书,就是聋子瞎子” 。
他就这样挨家挨户地劝说,把孩子送过来读书学习 。
一个都不放弃 。
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博作村的辍学率降为0 。
曾经的文盲村,从过去最高学历初中;
现在已经出来5个大学生了 。
03
贵州坡头村 。
这是个被大山包围的村子 。
人出不去,希望进不来 。
就连喝水这种最基本的事情,对村民来说也是奢侈 。
徒步去挑水回来,来回要4个小时 。
要是赶上天气寒冷、行动不便,就只能接雨水来度日 。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说的就是这样的地方 。
要救这些村民,唯一的方法就是异地搬迁 。

脱贫 看完这部电影,我爱上了这群「黄轩」
文章图片
驻村第一书记刘恭利,把上小学的女儿送进寄宿学校后,一心扑在这里的工作上 。
而易地搬迁,就像《山海情》里演的那样,一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 。
对村民来说,感情是复杂矛盾的 。
对于他们出生的地方,一边恨,一边又觉得自己无处可去 。
“生在哪里,就该死在哪里 。”
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

脱贫 看完这部电影,我爱上了这群「黄轩」
文章图片
因此,村里有的老人甚至抄起拐杖,打上门劝说搬迁的刘恭利和驻村工作人员 。
对于这些困难,她从来没放弃 。
因为她甚至与贫穷做斗争,从来是“你死我活” 。
这场战争,一定要打赢 。

脱贫 看完这部电影,我爱上了这群「黄轩」
文章图片
此外,对村民的生计问题,她更是绞尽脑汁想办法 。
村里有个叫陈世伟的男人,因为事故双目失明,左手只剩下两根手指 。
失去劳动能力的他,还有两个女儿要抚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