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型 脂粉朱唇的故事:画毕桃花面,再勾柳叶眉,千古红颜竟为谁著?( 二 )


到了秦汉时期 , 唇脂的主要原料是胭脂 , 胭脂又名“焉支” ,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据说是因为它来源于西域的焉支山地区 , 是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制成的红色颜料 , 由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传入中原 。
为了提高胭脂的附着力 , 人们还往里面添加了牛髓、猪胰等材料 , 使其成为一种较为浓稠的膏脂 。 当时的人们使用唇脂的时候 , 并不会将整个嘴唇都涂满 , 因为古人的以小嘴为美 , 因此只会涂抹在嘴唇中间部分 , 这就是点唇妆的由来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胭脂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 不仅有了装载在器皿中的膏状胭脂 , 还有纸片状的“金花胭脂” , 金花胭脂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提高胭脂的便携性 。 此外 , 还有用丝棉蘸着红蓝花汁制成的“棉胭脂” , 这种胭脂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腮红液 。
两汉时期的妇女还特别喜欢画眉 , 汉代是我国画眉史的第一个兴盛期 , 其对之后的隋唐等朝代的画眉习俗有很大的影响 。
汉代最流行的眉式是长眉 , 而宫廷之中最流行八字眉 , 此外还有远山眉、阔眉等眉式 。
在早期 , 中国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画眉材料 , 妇女画眉一般用的都是烧黑的树枝 , 直到汉代出现了黛 , 这是一种藏青色的矿石 , 经研磨加水调和 , 能够用来画眉 。

冬梅落风雨 , 却著六朝春色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国的妆容文化进一步发展 , 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妆扮名目 , 比如“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梅花妆”、“仙娥妆”等 , 当然 , 最流行的还是“额黄妆” 。
所谓额黄妆 , 就是将两眉之间的额头涂成黄色 。 在《木兰辞》之中 , 有“当窗理云鬓 , 对镜贴花黄”的描写 , 当时的人们不仅会用颜料涂抹额头 , 还会有各种材料做成的装饰物贴在额头 , 这就叫贴花黄 。
一般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等材料做成圆形、菱形、月形乃至花鸟蝴蝶等不同形状 , 然后粘贴在眉心、前额、两颊或嘴角等部位 。
这种做法起源于南朝刘宋 , 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某一天仰卧在含章殿 , 树上落下的一朵梅花粘在了寿阳公主的额头 , 留下的印记持续了三天时间 。
宫女们觉得这种装扮好看 , 因此纷纷效仿 , 于是就有了梅花妆 。 后来 , 这一妆容流行开来 , 人们不满足于单一的梅花 , 于是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饰物粘贴在面部 , 逐渐形成了“贴花黄”的习俗 。

唐朝及五代时期的妇女还会“画面靥” , 面靥就是酒窝 , 画面靥就是在脸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各种形状 。
当时有一种浅紫色的鹤子草 , 是制作面靥的重要原材料 。 从魏晋至隋唐 , 女性还会在脸上“描斜红” , 也就是在眼角用勾笔描画红色的月牙 。
这种妆扮来源于曹魏宫廷 , 一个名为薛夜来的宫女不小心撞到了屏风上 , 脸上留下了两道伤疤 , 因此担忧失宠 , 整天忧心忡忡 。
但当时的魏文帝却因此对她十分怜爱 , 以至于宫中的其他宫女纷纷效仿 , 用胭脂在脸上描画血痕 , 取名为“晓霞妆” , 后来发展成为描斜红 。

唐朝管胭脂叫红粉 , 唐朝最流行的妆扮也是红妆 , 当然也还有黄妆、花钿、斜红、面靥、点唇、眉黛等多种妆饰 。
在唐朝后期 , 又流行起了一种“啼妆” , 也叫“泪妆”或者“时世妆” , 也就是一种看起来像流泪一样的妆扮 。 这种妆容起源于汉代 , 由东汉大将军梁冀之妻孙寿所创 。 其做法是用白粉敷面 , 然后用油膏在眼睛的下方进行擦拭 , 形成类似涕泣的效果 , 惹人怜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