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最好的生活状态,释然,淡然,坦然

2003年 , 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下了回忆录《我们仨》 , 记述了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之间的点点滴滴 。
前半生 , 他们一家三口在动荡的岁月中颠沛流离 。
行至暮年 , 终于苦尽甘来 , 却在命运捉弄下历经生离死别 。
可不管吃了多少苦 , 受了多少伤 , 他们始终把日子过得熠熠生辉 。
走进他们跌宕起伏的一生 , 便会明白:活着 , 就是一场充满未知的修行 。
我们无法掌控命运 , 只能管好自己的心 。
以平常心待无常事 , 才能活出最好的状态 。

杨绛《我们仨》:最好的生活状态,释然,淡然,坦然
文章图片
1
失意时释然
杨绛在书中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 , 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患 。 ”
1935年 , 杨绛与钱钟书新婚不久 , 便一同前往英国留学 。
钱钟书以公费生的身份入学牛津 , 杨绛却要自付费用 。
她本想就读牛津大学文学院 , 但学费、导师费太过昂贵 , 只好选择当旁听生 。
每每看到其他同学穿着统一的黑布背心学生装 , 坐在旁听席上的她 , 有些许自卑失落 。
她常常宽慰自己 , 比起按照课程要求读不感兴趣的书 , 不如从容自在地多读好书 。
她给自己定下课程表 , 每天按时到图书馆读书 , 毕业时竟比钱钟书的收获还要多 。
女儿钱瑗出生后 , 因国内外战事紧张 , 他们提前回了国 。
历史的剧变 , 社会的动荡 , 让他们长期居无定所、四处奔波 。
为了维持生计 , 杨绛当过家庭教师、小学代课老师 , 写过剧本 , 钱钟书也收过拜门的学生 。
他们一家三口借住过亲戚家 , 挤过破旧狭小的办公室 , 还曾在钱瑗孤寒阴冷的学校宿舍里过冬 。
然而 , 不管处境多么落魄 , 他们的生活充斥着欢声笑语 。
一有时间 , 一家人去逛公园、动物园 , 讨论动物的习性 。
偶尔外出下馆子 , 也会在等待上菜时观察其他桌上的食客 。
钱钟书和钱瑗还饶有兴趣地从食客们的对话中 , 想象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 边吃饭边“看戏” 。
三人因下乡、出差、出国访问而分开时 , 也会各自记下所见所闻 , 并称之为“石子” 。
聚在一起时 , 他们就拿出大把“石子”欣赏把玩 , 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
即使一次又一次陷入低谷 , 他们也不抱怨 , 不气馁 , 活得乐观又从容 。
正如丰子恺写下的一段话:
既然无处可逃 , 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 , 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 , 不如释然 。
人活一辈子 , 难免会遇到沟沟壑壑 。
但决定生活状态好坏的 , 不是所处的环境 , 而是自己的心境 。
经得起波折 , 熬得过困境 , 笑对眼前山重水复 , 终会遇见柳暗花明 。

杨绛《我们仨》:最好的生活状态,释然,淡然,坦然
文章图片
2
复杂中淡然
作家海明威曾说过:
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 , 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
大道至简 , 真正灵魂丰盈的人 , 往往都活得很简单 。
杨绛和钱钟书生性淡泊 , 将名气、地位、财富都视为身外之物 。
他们不在乎荣誉 , 只关心自身成长 。
当年 , 钱钟书拿到牛津大学学士学位后 , 只要再待两年就是硕士 , 待四年就是博士 。
可这样一来 , 为了获得学位 , 他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读不必要的功课 。
比起名牌大学高材生头衔 , 钱钟书更在意有没有真才实学 , 便果断放弃了学校课程 。
人人都忙着上课、考试时 , 他和杨绛扎扎实实地按照自己的计划读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