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所?不,它是故事所!

01
修复所 , 营业中
读《推开心理诊室的门》特别不像读社科类读物的感觉 , 它特别像人间捡故事的感觉 。 作者用讲故事的外壳来包装他眼里的心理问题 , 把心理诊室比如为一个高档的超市 , 里面陈列的不是诊断书以及药物 , 而是每个心理咨询者的解决方案 。 说实话 , 他的这个描述瞬间都吸引了我 , 觉得走进去瞧一瞧感受一下 , 也挺好的 。
抱着这样很随意的心态 , 读这本《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 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
如果我们每个人 , 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 , 在很轻微的时候 , 就能走进修复所 , 被早期干预 , 打开心理上的结 , 引导到更好的思维方向 , 就更容易被治愈 。
我有认真思考了一下 , 对于我周围的人 , 大家会不会正视心理上的问题 , 会不会主动出去寻求帮助 , 并把心理诊室、精神病院一类的地址不那么敏感 , 就太好了 。 但是很显然 , 大家都不是这样的状态 , 也不是这样的认知 。 偏见和议论无处不在 , 我们仍然有层层阻碍和精神桎梏 。
包括我自己 , 就算我读了《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 我仍不能完全放下背在心底的包袱 , 许多的心理问题 , 仍不能拿出来交谈 , 也不可能去面对心理医生 。 在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路上 , 虽然曲折 , 我仍然寄希望于多读书 , 多冥想 , 多解压 , 慢慢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 可是真正的 , 那些内心深处的黑暗 , 是多么难排解啊 。

|心理诊所?不,它是故事所!
本文图片

02
人际情感
人和人在认知上 , 有很大的不同 。 所以我很理解那个卖保险的妻子与那位退伍老兵间的矛盾 。 他认为老兵退伍十几年了 , 从来没有上班过 , 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 他有病 。 而且 , 他还对她冷暴力 , 拒绝跟她交流 。 她带着老兵来看心理医生 , 觉得这件事完全跟自己没有关系 , 是老兵有心理上的问题 。
作者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 一句特别深刻的话 。 “你假想一下 , 你们两位都是马拉松选手 , 只不过你是全马 , 他是半马 。 虽然起点相同 , 但是你却总有一种错觉 , 觉得他是中途停下来了 , 而事实上他完成了自己的比赛……” 。
老兵跑完了半马赛程 , 想好好放松一下 , 躺在自己的终点线 , 纳凉放空 。 而一路领先的全马选手 , 跑完自己的比赛 , 又回头来鞭策这个半马选手 , 好像挺不公平的 。
一番解释之后 , 感觉问题好像跟这位强悍的妻子有一定的关系 。 她自己是做保险业务的 , 家里也并不缺钱 , 她只希望老兵也应该积极向上 , 努力奔跑在职业道路上 。 可是老兵四十多岁退伍 , 每个月能领到属于自己的养老金 , 刚开始的几年在家照顾幼小的女儿 , 慢慢习惯了这种慢生活 , 对于工作的事不怎么上心了 , 也很享受自己的现状 。 其实没有什么不好 , 他拼过 , 只是提前启动了休息模式 。
我为什么对这个能理解 , 是因为我身边有一个这样的朋友 。 他从27岁至36岁的十年期间 , 超负荷的工作 , 在一份创业中辛苦耕耘 , 每天从早晨7点忙到晚上10点半 , 异常辛苦 , 虽然收入可观 。 那时候他所想的 , 就是忙到四十岁 , 提前退休 ,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 写写作 , 旅旅游 。 可是当他来到四十岁的时候 , 关了自己的公司 , 真正想放松下来的时候 , 他的家里人开始给他冷眼色 , 觉得他是一个闲在家里不工作的人 , 哪怕就算这样他仍然是有收入的 。
他后来出来工作了 , 自己的才华和梦想 , 都抛洒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