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三岁之前的记忆对人生有什么影响?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和伦敦国王学院专家们进行了一项长期性格的试验观察 。
通过观察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专家们把这些孩子分为五类: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
2003年时,再去考察这些孩子,发现已经26岁的他们,和三岁时的性格很相近 。
所谓“三岁看老”,便由此而来 。
事实上,三岁之前的记忆,最终会变成某种能力的呈现,如与朋友和平相处的能力,与爱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还有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力 。
比如,在三岁之前,孩子从养育者这里体验到爱和信任,他便会觉得自己是可爱且值得信赖的,不出意外,在成年后,他便能成为一个自信、乐观,不怕与人交往、不担心亲密关系的人 。
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养育者,并不特指妈妈 。
文章图片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便是有记忆的,他们会通过嗅觉和触觉,找到让自己心安的人 。
如果和婴儿一开始接触多的不是自己的妈妈,那么孩子也不会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 。
所以,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头三年,父母亲是不应该偷懒的,因为孩子会先通过熟悉的味道,分辨出养育者,然后通过触觉,进一步区分不同的人,再随着视觉的发育,孩子会识别出生命最初,最为亲近的面孔 。
文章图片
这些说不出来的记忆,则会成为亲子情感最牢固的联结 。
19世纪,精神分析学家勒内?施皮茨也曾研究过一群无法被妈妈长期照顾的婴儿,勒内?施皮茨发现,婴儿在妈妈离开几天后,便会出现变化:
由家庭其他成员代替妈妈养育的婴儿,依然会感受到关注和爱,于是转移了自己的依恋对象;
由护士照顾的婴儿,因为没有满足婴儿的情感需求,在一段时间后,变得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焦虑不安 。
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三岁之前的孩子,谁带都一样吗?
隔代养育的孩子,在三岁之后,养育者对其的教育会因为缺乏依恋而大打折扣;由保姆等没有血缘的人照顾的孩子,则会因为没有和抚养者建立亲密关系,成年后容易变得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 。
所以,不要觉得孩子说不出三岁之前的事情,便觉得孩子不记事,谁抚养都没有关系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Ted
文章图片
父母这样做,
抓住孩子前三年的关键期
面对如此重要的前三年,爸爸妈妈们需要怎样做才能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础呢?
1、给孩子高效的陪伴
在孩子身边,并不等于高效的陪伴,有的父母一直在孩子身边,但孩子并没有得到充足的关注和关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倪虹洁|43岁倪虹洁自曝感情经历,结过婚,生过娃,热恋男友比她小
- |63岁大爷相亲:找老伴就是图感情和陪伴,要和我谈钱是不可能的
- |23岁女孩4年流产13次,彻底丧失生育能力,网友的评价值得深思
- |广东33岁男子在汤加失联逾4天,妻子一遍遍联系:想确认他的安全
- 小人|“小人之相,特征突出”:小人在谋害你之前,通常有这4个举动
- 躯体化 13岁少女无故背痛,竟是躯体化抑郁?
- 曾沛慈 “终极女神”曾沛慈官宣结婚,接住幸福之前,她做了这2个准备
- 梅根·马克尔|梅根永远不会回英国,安全问题只是借口;73岁王储见不到孙儿伤心
- 人生的七情六欲就像是一个万花筒 爱自己之前,先学会取悦自己
- 倪虹洁|曾为前夫卖房、上失信名单,如今43岁的倪虹洁活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