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里面的舞蹈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后期通过民族融合,更是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现在极具风格特色的藏族舞蹈 。跟其他大多数民族一样,藏族舞蹈通常也来自于生活 。下面就来探索藏族舞蹈的历史文化发展 。
【惟妙惟肖的藏族舞蹈的文化】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 。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 。除前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 。
“谐”(歌舞之意):也叫“叶”,俗称“弦子”,以四川甘孜的“巴塘弦子”最为典型,属于农区的舞蹈形式 。其舞姿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出巡图》的仪仗中,数名汉族女子拂动长袖翩翩起舞的形象近似,可见汉藏文化交流历史之久远 。“果日谐”(意为“围圈歌舞”):流传于西藏的日喀则、山南等地 。
参加者围成大的圆圈,随着领舞者边歌边舞,沿顺时针方向前进 。“卓”(意为“舞蹈”):俗称“锅庄”,是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歌舞形式 。其舞蹈名称、曲调与动作风格因地区而异 。表演者通过舞蹈体现出他们的宗教心理 。“热巴”:“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 。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
西藏山南地区的舞蹈,以充满浓重劳动气息、节奏鲜明、步法稳重为特点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 。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 。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着,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 。
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 。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在白面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面藏戏”,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时已有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 。使民间的广场舞蹈进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戏剧,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民间音乐,使藏戏流传于藏族民间长盛不衰 。
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在祭祀礼仪中,创编了使用各种神只面具,并含有大量藏族土风舞成分的程式舞蹈 。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盛行的藏传佛教黄教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 。《羌姆》舞蹈多由《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 。在表演时,很少歌唱,气氛庄严、肃穆 。
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 。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 。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 。有时还表演“舍身饲虎”之类的佛经故事和表现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精美绝伦的侗族服饰文化
- 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侗族木楼
- 具有历史悠久的哈尼梯田文化
- 藏族重要节日之一:喝酸奶子的节日
- 侗族的传统习俗:百家宴
- 哈萨克族曲艺形式的一种:铁耳麦
- 冬 生活不是诗,是平凡的欢笑和眼泪,是认真做好每一天份内的事
- 说起门当户对 婚姻为什么要讲究门当户对?看看网友的亲身经历
- 01我急忙请了假 我和老公结婚时买的是二手房,老公家的表嫂,这天突然上门来了
- 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 一无是处的人总会有这些坏毛病,每一条都很准,别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