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 1986年,边防某部发生重大车祸事故,我汽车16团4连来了……( 二 )



车祸 1986年,边防某部发生重大车祸事故,我汽车16团4连来了……
文章图片
先救重伤员,他们不能走动,只能平抬,4个同志抬一个 。坡陡无路,他们一只手提着被子,一只手抓住杂草或灌木枝条,沿着陡峭山坡一步一步往上爬 。放到车上安置好后,又继续往返 。共有12名重伤员,以这样的方式就往返了4次 。救助轻伤员是两人扶一个,慢慢往上走,走一小段歇一下 。牢牢扶住他们,防止跌倒再次受伤 。有的伤员衣服穿得较少,把我们的大衣给他们披上,保持温度身体才有抵抗力 。
当时的气候正是数九寒天,西藏高原的天气寒冷异常,北风凛冽,滴水成冰,气温应在零下20多度以下 。同志们冻得脸白嘴青,手脚僵硬 。山上的海拔也是较高,起码在4500多米以上 。高山缺氧,行动困难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一般人走在平路上,都只能是缓慢而行,脚步稍微快一点,就会感到胸闷气短,头昏心慌 。我们在陡坡之上抬运伤亡人员,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连队战士杨开聪,李天才,刘启明,闵宽权硬在一刻不停,跑上跑下,累得直喘粗气,全身被雪水泥水浇透湿 。大家为了救助战友,争时间,抢速度,其体力已经用到了生命的极限 。尽管艰难异常,自身也有生命危险,但大家默默忍受着,没有一个同志叫苦叫累 。实在心慌气喘得厉害,走不动了,就停下脚步休息片刻,缓过气后又继续工作 。有几个战士曾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呕吐的现象 。他们都咬紧牙关,强支身体,坚持抢救行动 。
救完伤员就搜寻散落的财物,集中登记后交给了两名受伤较轻的干部 。车队派出两台车,运送这20名受伤的人员到隆子县医院进行救治 。及时脱离高寒缺氧的事故地点和精心的救治,让12名重伤员保住了生命 。
送走伤员后大家没有休息,接着抬运死亡人员 。杷他们停放在车上,理顺伸直,用白色床单盖住,等待山南分区来车运走 。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把这次事故中伤亡的28名战友全部救出,同志们总算松了口气 。这时夜幕慢慢来临,山上除了呼啸的寒风,荒山野岭,枯草乱石,其他的只有我们五台东风货车,九名军人和八具遇难军人遗体 。此地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内无一户人家,环境十分荒凉 。同志们劳累了一天,八个多小时水米末进,疲痨、寒冷、饥饿一起袭来,一个个无精打采,疲惫不堪 。到了这种状况,还是不能离开 。滑坡事故车需要救急,死亡的战友需要守护 。我叫大家在驾驶室休息待命,坚守岗位 。自己开上一台车走到驻守在隆子县的通信连,向山南分区报告事故情况,请他们派车和医护人员前来接回受伤和死难的人员,并在该连买了两箱菜罐头,一桶压缩饼干,还要了些柴火 。办完事后随即返回山上,和同志们一起冷食充饥,夜宿野外 。
1月19号天刚发白,山南分区的一辆解放牌货车来了,我们帮忙把死亡人员的遗体转到他们车上运走 。我叫同志们架柴生火,用加水桶装上敲来的冰块在火上化水 。大家吃了些干粮,喝了些冰块烧成的热水,开始施救滑坡侧翻的31号车 。
把一台车开停在事故车旁较平缓的坡地上,用6.5毫米钢筋作为拖绳 。启动车子往上拖拉,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不是轮胎打滑,就是钢筋断裂 。坡坎阻力太大,必须铲成斜坡才行 。找来铁铲铲土,坡坎里面的冻土十分坚硬,一铲下去挖不了多少 。大家轮番上阵,一个多小时才铲出了斜面 。这下用两台车来拖,一左一右两台车反复拖拽,终于将31号车拖了上来 。大家动手对该车进行检查,加水加机油 。确定无问题后,车队开始出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