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包法利|我们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二 )


猫不会幻想自己成为百兽之王 , 它的全部世界就是猫粮、水和铲屎官 。
人则不同 , 即使在“果壳之中也可以自视为是无限空间之王”(哈姆雷特: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 。
这是人的超越性 , 也是人的无限性 。
爱玛的不幸在于她有了和她的出身不相符的超越性 , 却被牢牢束缚在有限性之中 。
乡下的女子那么多 , 只有爱玛有这样的烦恼 。
她的穿着、爱好 , 甚至美貌都和环境格格不入 。

夏尔·包法利|我们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本文图片

爱玛的行为固然可以归结为轻浮 , 她和两个情妇的行为在道德上是绝对的错误 , 这是毫无争议的 , 但却远非爱情如此简单 。
爱玛不爱夏尔 , 也不爱莱昂和罗多尔夫 。
莱昂和罗多尔夫都是一个幻象 , 正如他俩把爱玛当成一个调味品一样 , 对爱玛来说 , 这两人也是生活的一个调味品 , 是她幻象人生的具象化部分 。
爱玛觉得乡下生活乏味 , 搬到镇上认识了莱昂 。
在认识莱昂之前 , 或者说在结婚之前 , 爱玛对人生有很美好的憧憬 。
就像刚毕业的大学生 , 以为踏入社会是他自主人生的开始 , 殊不知却是他最好年华的终结 。
和夏尔结婚就是爱玛人生所有可能性的终结 。
爱玛想要和神甫倾诉 , 可是神甫不能理解爱玛的精神世界 。
从宗教方面找不到慰藉 , 爱玛才投向感情 。
如果说爱玛第一次和莱昂的相爱属于精神上的柏拉图之爱 , 那么和罗多尔夫的情人关系则是彻底世俗的、肉体的 , 有了实质性进展的关系 。

夏尔·包法利|我们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本文图片

但这并不能让爱玛精神上得到解脱 , 所以在和莱昂重逢之后 , 爱玛不再满足于去对方所在地约会 , 而是不惜重金租房 , 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房间 , 只为了一周一次的见面 , 在那短暂的时间里 , 过自己幻想中的生活 。
与其说她在出轨 , 不如说她在试着实践她所向往的那种生活 。
付出的代价则是自己的生命 。
福楼拜把爱玛的死处理得谨慎而善良 。 直到爱玛死后 , 夏尔依然怀念她 , 哪怕看到罗多尔夫给爱玛写的信 , 也认为自己如此优秀的妻子被人爱上是再正常不过了 , 甚至因此更加想念妻子 。
福楼拜给了爱玛足够的体面 , 他并没有在“荡妇”层面对爱玛进行道德审判 , 爱玛保全了名声 。 怀念她的人不只有夏尔 , 还有年轻的药剂师 。
爱玛的死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 。 高利贷破产是她求死的直接原因 , 而深层原因则是她去借钱而看清了所谓情人的真面目 , 也认清了自己追求的不可能性 。
看破幻象之后爱玛选择了服毒 , 她不怕死 , 也没有不甘 , 死前唯一咒骂的是毒药生效太慢 。
03
《包法利夫人》采用了传统小说的第三人称视角叙事 , 唯独在开头出现了“我们” 。
“我们”看到夏尔来上学 , 见证了夏尔的成长 。 按照阅读习惯 , 读者可能会以为有个同学类角色的“我”作为旁观者出现 , 但没有 , 除开篇之外 , “我们”就消失了 , 后面都是第三人称视角 。
有人觉得福楼拜这种写法破坏了阅读的完整性 。
这的确是备受争议的一点 , 但也并非不可理解 。
“我们”既是看客 , 又是体验者 。
夏尔可以是“我们”的同学 , 而“我们”也可以是夏尔和爱玛 。
人的一生 , 可能和夏尔一样 , 基本上从出生就固定了自己的未来 , 一辈子兢兢业业按着既定轨道前行 。 如果不是爱玛 , 夏尔可能连自己出生的农村都不会离开 。 就像那个段子里的放羊娃 , “放羊、生娃 , 然后娃娃放羊”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