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对雅虎的评价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雅虎呢

威瑞森电信宣布以48.3亿美元收购雅虎的核心业务 。世界门户网站鼻祖雅虎作为一家自营公司的历史彻底结束 。这家曾经市值高达1250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在2015年已经亏损44亿美元,它的市值也跌落至370亿美元 。而拥有这点市值基本来源于阿里巴巴和雅虎日本带来的业绩 。雅虎拥有15%的阿里巴巴股份,这几乎是它目下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
可是很多普通人听到互联网巨擘雅虎倒下的消息时,也仅仅只是“哦” 。想要点个蜡烛,居然是“哈罗 , 摩托”的魔音入脑 。
在听到诺基亚崩塌时 , 我们会怀念砖头机砸核桃的质感;在看到开心网没落时,我们会想念当年与朋友在开心农场里偷菜的光辉岁月;在看到雅虎翻船时 , 充满情怀的我们,为什么怀念不了?
你会为一个邮箱默哀吗

年轻人对雅虎的评价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雅虎呢

雅虎邮箱登录页面
如果说怀念柯达是我们向胶卷时代的审美致敬,如果说怀念摩托罗拉是我们默哀功能机时代,那么怀念雅虎本来也有足够的理由 。比如雅虎的离去,我们可以缅怀门户时代的远去!我们还可以借此缅怀雅虎开创的信息服务免费时代,没有雅虎,也许现在我们看个什么东西都需要付钱 。
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怀念雅虎 。
虽然门户网站已经注定衰微,但中国四大门户还不至于被人遗忘 。而大多数中国人要搜罗关于雅虎的记忆点,恐怕只有雅虎邮箱 。但是你会为一个邮箱默哀吗?
这很奇怪,雅虎其实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之一 。2004年雅虎收购3721,还曾营造雅虎中国风光无限的局面 。那时入主雅虎中国的周鸿祎让雅虎搜索超过了谷歌排在第二位,让邮箱业务超过了网易排名第二 。就连雅虎通的粉丝也过了千万 。
年轻人对雅虎的评价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雅虎呢

昔日中国雅虎首页
然而雅虎作死自己之快 , 让我们几乎不记得雅虎曾经在中国这么辉煌过 。
因为对业绩提出过高要求,对搜索业务反应严重迟钝,雅虎不但气走了周鸿祎,还让他制造出360对抗雅虎 。尽管之后投资阿里巴巴成为雅虎最后救命稻草,但是阿里巴巴运作雅虎中国时 , 在搜索、门户之间来回折腾内耗,最终把品牌价值丢得一干二净 。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雅虎邮箱关闭之时 , 雅虎这个名字对于中国就已经死了 。雅虎在中国的布局不深,让我们缺乏与雅虎培养怀念的感情基础 。所以我们不怀念雅虎 。
为什么对雅虎领袖缺少印象?
一般来说一家功败垂成的公司,总有一个悲剧英雄的落幕传奇令人把玩 。但大多数人对雅虎的领袖们却缺少印象 。
实际上雅虎创始人之一杨致远是最早的一代互联网英雄 , 也是曾经知名度最高的互联网人 。1994年他创办雅虎,1995年上市 , 一时成为传奇 。但是杨致远在海外拓展方面却并不怎么成功,除了在台湾和日本的发展较为可观外,其他地方都算惨败 。
年轻人对雅虎的评价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雅虎呢

雅虎创始人杨致远
杨致远传递给别人的印象更多是老好人形象 。他优柔寡断 , 在该进击的时候没有进击 。无论是搜索,还是智能手机革命,他都觉得风险大而错过了最佳时机 。他甚至连裁员也不能干净利落 。在2008年微软试图收购雅虎共同对抗他最大的敌人谷歌时,他又任性地拒绝了 。
这与我们崇尚的英雄形象有所距离 。我们喜欢那种为搏出位而死的偏执狂,我们也喜欢那种处处果敢向前 , 最后奈何东风不予我的悲剧英雄 。但我们不喜欢性格中庸,且总是对形势把握失措的人物 。
年轻人对雅虎的评价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雅虎呢

马云晒年轻时与杨致远的合照
杨致远暗淡离场时,已经消耗掉了他的光环与历史积累 。美国用户甚至揶揄他说,“离开记得关好门” 。但接替他的CEO Scott Thompson 却更缺乏创造力 。
雅虎的末代CEO玛丽莎·梅耶尔呢?她看上去也不是个特别有魅力的人物 。当雅虎被贱卖后 , 她或将领着超过5000万美金的股票和现金安然离开 。有太多雅虎领袖可以为她的失败做垫背,她甚至不需要承担太多批评 。她的任上不过是继续延续雅虎投资不靠谱的传统,比如花11亿美元买下一款已经注定成为垃圾的社交应用Tumblr 。
年轻人对雅虎的评价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雅虎呢

雅虎最后一任CEO玛丽莎·梅耶尔
你很难在这一堆雅虎领袖中寻找到棱角分明、成绩斐然,最后才功亏一篑的魅力明星 。因此我们不怀念雅虎 。
雅虎的文化是啥?
【年轻人对雅虎的评价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雅虎呢】
年轻人对雅虎的评价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雅虎呢

很多公司即使倒塌也会积累一波忠粉 。假设苹果崩溃,全世界果粉书写的悼文页数估计都能绕地球一周 。基本上很多互联网巨头都善于培植一种类宗教性质的企业文化 。它们不仅销售产品,也在销售一套稳定的价值观 。比如谷歌的“不作恶” , 苹果的时尚与“创新”,微软那“让每个人桌上都有我们的个人电脑”的霸气和激情……
而雅虎呢,很早以前它就已经迷失了企业的文化方向 。现在我们甚至很难描述雅虎的文化到底是什么 。
如何描述雅虎是个问题 。它到底是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 , 还是一家媒体?雅虎都想做,但结果他都走在开心地作死自己的路上 。
在外人看来,雅虎的文化就是即使有过错也要想办法错过机遇 。有个说法,雅虎最擅长的是培养他的敌人 。它培养出谷歌等一大批超级企业 , 但到了关键时刻却软了,没有收购这些它一手做强的企业 。2002年,雅虎原本可以拥有谷歌,2005年,雅虎本可以拥有脸书,但最后它什么都没有 。
这一切都因为雅虎缺少强悍的文化支撑 。谷歌不作恶,代表不短视,苹果喜欢创新,这代表它愿意探索 。而雅虎恰恰是他们的反例 。
或许老虎就不该是雅的,一只雅柔的巨头就是一个不再冒险,缺乏欲求的病猫 。不进则退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你的躯壳有多么庞大 。
我们只是接受不了突然死亡
年轻人对雅虎的评价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雅虎呢

雅虎已死的说法很早之前就出现了 。从2013年开始 , 人们就在讨论它以什么姿态消失在世界里,这都已经快变成一个“诅咒” 。但雅虎依旧慢悠悠的挺着 。它依然处于100强的地位,使他看上去就是一会儿晕倒一会儿又爬起来的骆驼 。
一个事物如果退场过于缓慢,足以让人酝酿的哭腔消耗殆尽 。
我们之所以怀念一样事物 , 通常只是接受不了它的突然死亡 。就像我们迷恋西楚霸王的败亡 。在兵败垓下之前,项羽还一直突突突的在打胜仗,甚至他已膨胀成了一个战神 。我们也迷恋诺基亚,在苹果席卷全球之前,它仍然是不可一世的手机霸主 。
一个巨头如果是突然死亡,往往充满希腊悲剧式的戏剧性与恩仇快意 。我们永远会记得巨头巅峰时刻举世无双的成就 。仿佛用过这一品牌的我们也曾跟着他纵横四海过 。但因优柔寡断不断犯错而慢性自杀,难以激起我们的兴奋点 。
雅虎是有无数个机会转败为胜的,至少用不着暗淡收场 。它为转型做过许多尝试,试图扭转那个已经不太容易扭转的身躯 。
或许用另一种体面的说法来形容就是 , 有很多雅虎人愿意为雅虎流干最后一滴紫色血液 。这延缓了雅虎的死亡,并最终让雅虎的收购变得十分平静 。
年轻人对雅虎的评价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雅虎呢

紫色的雅虎LOGO
以紫色血液自居的雅虎并没有保持初衷 。雅虎之所以选择紫色,是因为创始人之一费洛太过节俭,在装修第一间办公室时 , 他选了最廉价的淡紫色颜料来刷墙 。
紫色在某种意义上应是始终保持创业激情的暗示,而如今,这只紫色雅虎却只是徒有其表的浮夸而已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