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不一味迎合大多数人 , 据理而谈而不卖弄,得之于感悟与阅历而不拾人牙慧,明白文字针对的对象,明白对象的实质 , 一针见血不要仅在表面花团锦簇,清晰而准确 。这就是好的有深度的文字 。
很差的文字比如幼稚的文艺腔,看似有些美感,往往不知所云 , 追求文字上的功夫,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知辞藻华美,往往“我见青山多妩媚”、“为赋新词强说愁” 。成熟的文字大多明白“见山还是山”的道理,不需要有过多修饰的词语,平铺直叙切中要害,比如《狂人日记》中出名的那句——“从来如此,便对么?”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 , 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段公案出自《五灯会元》,在我看来这段话像是要说,要像孩子一样看事情、提问题,但是要像老僧一般思考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之所以有趣而又有深度,是因为有中间这段“见山不是山”经历 。好比毕加索赞美儿童 , 其中又有一些“绝圣弃智”的意味 。
好的文字大多也是经历这么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 。

(毕加索晚年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 。”)
好文字也不是不用辞藻,但是像开头所说要看对象 , 比如诗词,好的比喻和往往能够“达意”,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使用文字的技巧也能够使得文字意味无穷,比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深度不等于摒弃装饰,孟子善喻,但是孟子喻的好 。
好的文字也要看场合,也要分文体 。
关于智慧 。永远问自己,事实是什么,真相是什么 。这是非常有见地的,真理往往只是很简单的真相,而不是越探求越复杂 。

我看过不少我自己觉得很差的文章或者论文,这其中的文字往往被“权威”与“前辈”牵着鼻子走 , 内容大多新瓶装旧酒 , 看似很有逻辑很有意义,但是去掉包装其实等于没说话,流连于表象,没有或者没能力问为什么这样,分析依据前人或者已有的定式,这样不是不好,而是这样做产生不了创造定式的人 。
这个现象在文字中就是,总是在模仿别人的行文 , 但是始终成不了自己的风格 。因为深度往往是你会怎么说,你要怎么说 , 你为什么这么说 。而不是根据定理怎么怎么样 , 根据流程怎么怎么样 。
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是很高的评价 。
最后最重要的是,文字有深度,前提一定是说得清楚 , 说的明白 , 即使做不到简练也绝不能臃肿,逻辑要通,用词要准确 , 意思要清楚 。
深度的文字,首先是认真写出的文字 。
绝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胡乱拼凑出来的,绝不是为了热点而轻率下笔的 。“三年两句得 , 一吟双泪流”就是他们的写照,是通过仔细斟酌,用辞考究的文章 。
他们不一定华丽,也不一定长篇大论,甚至只有几行字,但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
深度的文字 , 必须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同身受 。
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查询到很多知识,但却很难搞清楚自己的内心 。所以,每一次用深度的文字跟自己对话时,一定是灵与性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接触,是来自最真实自己的写照 。不做作 , 不掩饰,仿佛是初生的婴儿一般无欲无求 。所以,写这类文章也不会头疼 。
深度的文字,不一定好看,但能够引起共鸣 。
一般深度的文字,往往是平凡中见真招,他们是文字届的“扫地神僧” 。他们喜欢用朴实的语言讲道理,用真实略带点拖沓的字眼表达自己,所以,他们并不是快文 , 并不好看 。
但因为朴实无华,越发显得稀有,所以能够引发共鸣,获得同感 。
深度的文字,出自初心,不为利益左右,不为流量羁绊,甚至不为他人而作 。
深度的文字有着自己的原则,“文章合时而作”是他们的写照,“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们的风骨,所以他们很少成为热点而有众多的受众 。
【什么样的文字,是有深度的文字呢】
所以,深度的文字一定是非常孤独和寂寞的,他们是浮世的财富 , 进步的天梯,人性的准绳 。看到这样的文字请一定要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