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茶学家许次纾曾将“天下名山 , 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作为《茶疏》开卷语,足见其对六安瓜片的偏爱 。
六安,是一个地名,来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 。六安瓜片简称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 。
一首七律也曾这样盛赞六安瓜片:“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 。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 。陆羽旧经遗上品 , 高阳醉客避清欢 。何日一酌中霖水?重试君谟小凤团”!而六安瓜片也不负先人厚望地被当今国人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

在名茶市?。?六安瓜片似乎也随处可见,但真正按古法栽培生产 , 纯手工制作的六安瓜片少之又少:正宗的瓜片叶不带梗,自然平展,叶缘微翅,色泽宝绿,富有白霜 。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茶汤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 。
茶园一定要保有原生态,不能施化肥 。市面上被施加化肥的茶叶不少 , 拔苗助长,涨势迅猛的茶叶变得薄长寡淡 , 叶面蜡黄,视觉味觉都不如人意 。


传统的瓜片 , 是一项手工量巨大的茶 。首先茶农在鲜叶长到开面进行采摘,时间上比其他绿茶略晚,在谷雨之后 。采摘后的鲜叶要进行“扳片”,即除去芽头和茶梗 , 扳下嫩片老片 。接下来 , 茶农们将嫩片老片分别扫堆 。

六安瓜片的炒制 , 需生锅熟锅同时进行 。生锅约100摄氏度 , 熟锅略低 。鲜叶入生锅后用扫帚翻炒1到2分钟,至叶片变软扫入熟锅,整理条形 。熟锅需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瓜片状 。
待含水量炒到30%左右时出锅,进入更为繁琐的上烘拉火环节 。这个环节最废人力,也最具观赏性 。烘火是对六安瓜片品质形成影响极大的工序 。然而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手工制茶已被多数厂家摒弃了——拉火是用炭火烘笼,对杀青整形后的叶片进行整形 。火温先低后高,分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 。最后的拉老火阶段,炉火猛烈火苗盈尺 , 抬篮走烘,一招一步别具一格 。一笼只能装两三斤的茶,却要反反复复上百次才能完成,这样的瓜片,饱含着茶的清香,炭的火热,人的挚诚 。
有人说,真正的瓜片称得上绿茶里的功夫茶 。

六安是两个古地名六县和安丰的首字合称,六安古代最有名的人物就是秦末的豪杰英布 。
六安瓜片 , 是绿茶中唯一以单叶,无芽无梗的茶叶,最好的称为“提片”以下依次是“瓜片”“梅片” , 采摘时以一芽两叶时,采摘两张叶片加工而成 。六安瓜片的前身是“齐山云雾”,六安地处皖西北和河南信阳接壤,是开发比江南还要早的地区,所以在宋明时代,六安茶就很有名 , 许次纾的《茶疏》,陆羽《茶经》的光州寿州讲的就是附近的光山霍山等地 。
六安瓜片有名还离不开近代的一位名人袁世凯 , 袁是河南项城人 , 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组建北洋新军以后,成为清朝末期掌握实权的实力派,家乡的亲友供奉一些土特产是有的事,麻埠的一个亲戚花重金用采摘单叶加工的方式,用齐山云雾的工艺做出来的茶叶,清香浓郁扑鼻 , 大得袁世凯欢欣 。到1915年,中国受邀组队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六安瓜片一个创制十来年新式茶种能与有上百年工艺的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一起名列十大名茶与袁世凯的喜爱是分不开的 。
【六安瓜片在哪里买到 六安瓜片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至于瓜片的名字来历,单叶做成的茶叶,刚开始取名叫封翅,叶片薄像昆虫的翅膀一样 后来因为干茶的样子像瓜子壳一样一片一片,就改成了瓜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