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是爬行动物,大熊猫的天敌是什么

熊猫是爬行动物吗


熊猫是爬行动物,大熊猫的天敌是什么

熊猫不是爬行动物,是哺乳动物 , 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 , 通常走路是四脚着地,以内八的方式前进 。而爬行类动物的特征是身体表面有鳞片或角质板,运动时采用典型的爬行方式,例如蛇、乌龟、蜥蜴、壁虎、鳄鱼等 。故熊猫并不是爬行动物 。

大熊猫的天敌是什么

任何物种都有天敌,大熊猫也不例外 。川陕大熊猫栖息地里凡具捕食性的中、大型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动物,都是大熊猫的天敌物种,其中尤以数种凶悍的猫科动物更具代表性 。
猫科:虎、豹、雪豹、金猫、豹猫、丛林猫 。
金猫:常单独活动,夜行性,善爬树,能游泳,有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 。金猫无法匹敌成年大熊猫,但它能隐秘地击杀幼体大熊猫并迅速撤离 。
犬科:狼、豺、赤狐 。
狼:狼一般是群体狩猎,等熊猫进入包围圈以后,头狼会带领群狼进攻 。
鼬科:貂熊、黄喉貂、石貂 。
黄喉貂:黄喉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性情凶狠,常单独或数只集群捕猎较大的草食动物 。其行动快速敏捷,在跑动中还能进行大距离的跳跃,还具有很高的爬树本领 。对熊猫威胁性极高 。
拓展资料:
大熊猫 , 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
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 。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 。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 , 体外侧厚于体内侧 , 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
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云雾缭绕 , 气温低于20℃ 。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 。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
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 。哪怕气温在-4-14℃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 。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 。

大熊猫是不是行走动物还是爬行动物呢

是行走动物

熊猫和乌龟是哺乳动物吗

熊猫是哺乳动物,乌龟不是哺乳动物
从分类学上看,乌龟它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龟科,因此属于爬行动物
乌龟身上往往都有坚硬的甲壳,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将头、尾巴和四肢缩进壳内 , 从而避免受到敌害生物的攻击

大熊猫是一级保护的爬行动物吗

学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别 名:花熊 华熊 竹熊 花头熊 银狗 大浣熊 峨曲 杜洞尕 执夷 貊 猛豹 猛氏兽 貘 食铁兽 猫熊
英文名:Giant Panda
分类位置:食肉目 Carnivora、大熊猫科 Ailuiopodidae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外形特征: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
分布范围:只限于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 , 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等 。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 。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南坪、松潘、茂汶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县、什邡和都江堰市 。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 , 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庆、康定、泸定等 。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 。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潘文石,1988;马国瑶,1988;胡锦矗,1985) 。生境与习性 大熊猫栖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 , 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 。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 , 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 , 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
生活习性: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 。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 , 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 。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胡锦矗等,1985) 。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约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 。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 。性成熟期是6.5-7.5岁,多于4月发情 。一般于当年9月初在古树洞巢内产仔,每胎多产1仔,偶尔也产2仔 。幼仔随母体一岁半后才离开母体 。野外雌雄性比约为1:1(梁齐慧,1993;魏辅文,1994) 。
现状及至危因素:
现状:大熊猫分布区域内共有37个县,若按主产、一般和少量等三级划分,主产县每县约有100只左右 , 共有7个县;一般产县每县约50只以上,共11个县;少产县每县常在50只以下,计有19个县 。据此推算,大熊猫野生数量总计约有一千余只,圈养的数量约为100只(AAZPA Communique , 1993) 。大熊猫的净生殖率为1.0672,种群增长缓慢(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1977;毕凤洲等 , 1989) 。
至危因素:1、森林采伐 。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 。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 km2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 。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 , 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 , 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31,450km2,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921.52km2,减少面积达17528.48km2 , 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胡锦矗,1993); 2、捕捉过多 。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迄今已逾50余年,数量仍然很少 , 尚未恢复 。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 。从50年代中期开始 , 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 , 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胡锦矗,1993) 。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 , 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大量捕捉 , 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几十年才能恢复; 3、近些年来 , 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尚时有发生; 4、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 。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km2(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km2(Kleiman et al.,1991) 。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 , 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 。据潘文石等(1988)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 , 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54%,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 , 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 5、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 , 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胡锦矗,1993); 6、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Kleiman et al.,1991) 。
大熊猫自然历史: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 。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间的外表 。大熊猫的种属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它究竟是属于熊科,或象小熊猫一样接近浣熊科,还是自成一种?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猫属于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 。独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齿 , 它的一根腕骨已经发育成了"伪拇指"这都是为了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与其他六种熊类不同,大熊猫和太阳熊都没有冬眠行为 。
大熊猫的幼崽出生时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 。圈养大熊猫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长,但野生大熊猫的寿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在秦岭山区 , 在黑白色大熊猫中发现过棕色大熊猫 。
食物特性: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 。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 。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 。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 。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 。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 。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 。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 , 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 。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 , 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
圈养及社会行为:"繁殖困难"被作为新闻标题来描述大熊猫的繁殖状况 。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 。在野外 , 成年熊猫不论雄雌都参与繁殖 。雌性可以和几只争偶的雄性交配,同时一只雄性会寻找处于发情期的不同的雌性 。交配的季节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过2-4天 。怀孕期大约为5个月 。野外偶尔会有孪生的情况出现,但是雌性熊猫一般只喂养一只幼崽 。圈养种群中,孪生的情况较多 。分娩之前,雌性个体寻找空树的根部和洞穴生产 。它在这种庇护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个月,用它宽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 。在大熊猫幼仔出生几天到一个月之后,母熊猫会把幼仔独自留在洞中或树洞里外出觅食 。母兽有时会离开2天或者更长时间 。这并不意味它t丢弃幼仔,而是养育幼仔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幼仔在12个月左右开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依赖于母亲 。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养要低,约40%左右(潘文石等,正在编?。?。
在秦岭地区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每年(潘文石等,正在编印),与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种群类似(Stringham1990) 。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 , 每个成体的巢域明确,雄性个体的巢域通常很大 , 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个雌性个体的巢域重叠 。当雄性大熊猫在同一巢域相遇时,如发情期在雌性熊猫周围,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为争偶会导致争斗 。占优势的雄性个体有和雌性交配的优先权,但其它雄性也还有机会 。雌性个体在3-4岁时性成熟,雄性个体5岁左右 。年轻的雄性个体在等级中位置较低 , 到7-8岁时才有机会交配 。雌性个体从4岁到20岁,通常每2-3年产仔一次 。
虽然大熊猫唯一的家庭结构只存在母兽和不到一岁半的幼仔之间,大熊猫之间也会通过声音和气味经常交流 , 即使不是在发情期 。大熊猫幼仔在一岁左右断奶,并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到一岁半左右 , 直至母亲再次怀孕 。如果母兽未怀孕,幼仔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到两岁半 , 这时母亲将它赶走 。独立之后,大多数的幼仔在母亲的附近居?。?另一些,尤其是雌性,会远离出生地生活 。大熊猫的行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
历史及目前分布:化石显示 , 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 。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 , 1993) 。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 。大熊猫栖息地的巨大变化近代才发生 。近几百年中国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 , 很多栖息地消失了 。以前,大熊猫曾经生活的在低山河谷 , 现在已经成了居民点 。大熊猫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长的海拔1200-3400米之间 。
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居住在高山区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猫的统计成为一项很艰苦的工作 。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经有过两次调查 , 估计野外有约1000只大熊猫,这个数字可能偏低 。自1999年起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有希望提供一个更可靠的答案 。这此调查是十年来最新的一次,由WWF与国家林业局合作进行,是WWF的一项重点工作 。
大熊猫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 , 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 。大熊猫的栖息地集中在六个独立的山系:陕西的秦岭山脉,甘肃和四川的岷山山脉 , 四川的邛崃,大小相岭和凉山山脉 。八十年代调查统计的栖息地的面积约为13000平方公里(Reid and Gong 1999) 。
主要种群:根据目前的资料,大熊猫的最大种群是在横贯四川的岷山山脉,约有600只 。岷山和秦岭山脉可能是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 。对目前数据的缺乏阻碍了对大熊猫种群和分布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
【熊猫是爬行动物,大熊猫的天敌是什么】
以上就是关于熊猫是爬行动物 , 大熊猫的天敌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熊猫是爬行动物吗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