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1898—1989)先生是书法家、诗人、画家,他与于右任先生是两代人 。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书法家,不同的是 , 他们的人生经历差别太大 。
于右任先生一直在时代的浪尖上,是时代的弄潮人 , 林散之先生更像是现代的隐士 , 虽然林散之也做过官,但是,跟于右任没法比,而且从政经历也比较短,绝大部分的人生,主要是学者和书法家的生活 。

于右任写生出生在中国西北最富裕的三秦大地的三原县,父亲是商人出身,于右任是一个读书的种子,非常喜欢读书,也非常勤奋,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21岁的于右任参加岁试,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 。
但是,清末自戊戌变法以后,废除科举的呼声,从民间到官方不绝于耳,张之洞上谏朝廷,要求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光绪 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举,于右任也就没有赶上大清的进士科举末班车 。
然后,于右任在晚清开始了时代浪潮的革命生涯 。他创办报纸《民吁报》、《民立报》 , 创办学校、参加同盟会,是一位民国元老 。在民国一直担任担任高官要职 。

于右任先生是中国国民党里面风清气正的代表人物 , 也是毛主席非常佩服和喜欢的一位长者 。
据说,于右任在清末创办的《民立报》就是毛泽东最喜欢的报纸 。
后来 , 国共第一次合作 , 毛泽东与于右任还有接触 。再后来,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在重庆谈判期间,二人又有相见机会 , 居然讨论起诗歌来,互相欣赏 。毛泽东很欣赏于右任的词,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也非常欣赏,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勉励上进之言 。
毛泽东却道:“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之神来之笔 。”原来,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曾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两人都喜欢写诗,写生惺惺相惜,也是一段历史佳话 。
除了诗歌,据说,毛主席对于右任的书法也很欣赏 。

这一点,千里马看了一下毛主席题字的“报”字,与于右任先生《民立报》的报刊题名的“报”字非常像,是不是毛主席早年对于右任的《民立报》印象太深了?
于右任的书法,与林散之的书法,是比较接近的 。
我说的接近,是他们二人的“结字”比较接近,往往宽博开张 。只是后来,林散之的草书结字变瘦长了 。
但是,不同的是,他们的笔法、笔意非常不同 。
于右任的笔法凝重奔放,林散之的笔法含蓄婉转 。
于右任的书法辛辣震荡,林散之的书法绵里藏针 。
二人的书法比较起来,我觉得于右任先生的书法更加大气磅礴 。而林散之的书法唯有气派不足 。
书法高下气派第一,这是历来评价书法的第一要素 。气派大就能震人神魄,气派不足,求诸于书卷味而已 。
林散之的书法,有书卷味,但气派不足 。
但是,他们二人也基本上都是“小草”范围的草书 。
草圣属于“狂草”书法 。如果说历史上第一个草圣张芝,还有一定的传说成分 , 那么唐代的张旭才是真正的“草圣” 。
例如 , 张芝的著名法帖《冠军帖》可能是王献之的作品,这个怀疑,还真不是瞎猜的 。因为,张芝的《冠军帖》里的冠军到底是什么人?从张芝的生活圈中还无法得到证实 。但是,在王献之的生活圈里却有充足的证据,例如,东晋的谢玄、张玄之都是冠军将军 , 也都是王献之的朋友 。
再说,《冠军帖》中个别字,确实很像王献之的笔法,所以,《冠军帖》被怀疑还真不是瞎猜的 。
如果《冠军帖》真是王献之的书法,那么,张芝的草书什么样,真的无法用“草圣”来想象了 。

但是,张芝的草书是非常接近“狂草”的 。否则就不会出现王献之的“一笔书” 。
真正的狂草 , 是唐代的张旭和怀素 。他们的草书与孙过庭的草书有了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从孙过庭的“小草”进入了“狂草”新时代 。
所以,草圣是张旭,那是实至名归的“草圣” 。
我们大家都知道 , 凡是“入圣”的书法家、诗人、画家 , 他们都有后人所不可企及的地方,才能被称为“圣” 。圣就是我们今天的“伟大”的意思 。
例如,伟大的书法家,伟大的诗人 。不是人人都能担当的起“伟大”二字的 。必须有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

例如,我们说王羲之是“书圣”,因为他有继承和完善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伟大贡献,所以,王羲之作为“书圣”那是当之无愧的 。
张芝被誉为“草圣”,也是有历史的伟大贡献的 。因为,汉末时代的张芝,不但专心致力于草书的研究,而且,也是草书的集大成者 , 为魏晋的草书奠定了成熟的依据和基础 。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张芝的草书和陆机的草书,你就会发现:张芝的草书非常有理,二陆机的草书随意性很强 。
我们之所以这样比较,因为草书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理的体系 , 这就必须从隶书和楷书的基础上要找到合理的概括和简化 。张芝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所以,他的草书就有一个传承系统 , 而陆机的草书就很难找到一个传承系统,所以,陆机的《平复帖》长期以来,得不到释文的依据 。
这就是书法的有理性 。张旭的狂草也能得到释文,为什么陆机的《平复帖》很难得到释文?
千里马的看法就是书法的传承系统非常重要 。
于右任是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但是,没有人称他为“草圣” 。于右任先生对中国草书有一个非常伟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标准草书”的理论和对“标准草书”的实践 。

我认为,这是具有书法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一项工作 。
草书不可能“标准”,但是,草书需要一个标准的基?。?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所以,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的理论和实践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影响力,也是有有目共睹的 。例如,他的学生胡公石是一位上海籍人 , 他后来在西北宁夏大学人教,就一直坚持标准草书的推广和学习,后来,胡公石有一个学生,就是曾来德 。但是,曾来德也没有继续研究标准草书 。
林散之先生是黄宾虹先生的学生,他从20多岁一直到40岁,都跟黄宾虹先生学习书法和绘画 。最终,林散之先生,是以书法知名的 。
林散之初学书法,黄宾虹看了他临摹的习作,就说,你临摹的太死了 。可能,这个提点对林散之先生影响很大,所以,他以后临摹书法,真的像启功先生,说的只有“七分像”,甚至七分也没有 。

但是,林散之的临摹更像是创作 。例如,这是他临摹的唐代书法家李邕的《麓山寺碑》,我们还看得出来是李邕的字吗?这差不多就是黄庭坚的风格了 。
但是,林散之的这个临摹 , 我们确实发现,已经有了自己“绵里藏针”的个性 。这与李邕《麓山寺碑》的挺拔矫健也太大相径庭了 。

如果我们把林散之的临摹与赵孟頫学习的李邕书法一比,那就更加明显了:赵孟頫在努力入帖 , 而林散之根本没有入帖 。这就给中国现代书法教育留下一个很大的隐患:我们到底能不能临摹得像字帖?入帖临摹和出帖临摹有什么矛盾吗?
关于林散之是“当代草圣”的说法 , 是网络上以讹传讹的一个说法,根本没有可靠依据 。
有的说是启功说的,有的说是王庸说的,其实都不靠谱,或者道听途说,或者人云亦云,或者想当然尔 。
我们还是看看林散之出名是一个什么来历吧!
林散之第一次从南京成为全国知名书法家是中日建交以来的事情 。

1972年8月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准备编发一次“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 。评选中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林散之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好评 。
1973年1月5日,《人民中国》杂志第一期刊出了林散之的《清平乐·会昌》这个草书作品,在海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日本书法家对林散之的草书评价很好 。此后,在中日文化频繁交流中,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 。
就在这期间,有一次,郭沫若莅临南京,当地官员请郭沫若题字,郭沫若说,你们南京有林散之,我哪能题字?
其实,这都是人家谦虚地美德 , 再说,郭沫若也因为中日文化交流,肯定过林散之的书法,所以,他这么一说,也是为了当地重视一下林散之 。

1984年5月16日 , “日中书法友好访华团”全体成员 , 在南京莫愁湖郁金堂与林散之晤面 。团长青山杉雨以“后学”自居,向林散之题写了“草圣遗法在此翁” 。同年11月19日,《瞭望》杂志的记着张欣,就以日本书法家青山杉雨给林散之的题字“草圣遗法在此翁”为题发表了文章《草圣遗风在此翁——记老书法家林散之》 。之后,林散之就有了“草圣”的桂冠 。
事实上,青山杉雨的题字与林散之是“草圣”没有任何关系 。青山杉雨只是友好地称赞林散之的书法有“草圣遗风”,也就是说 , 是称赞林散之是一个草书的传人 。这是一个友好的勉励,根本不是说日本书法家就认为林散之是“当代草圣”了 。

但是 , 林散之的学生可不是这样认为的 。王冬龄、陈振濂都是林散之的学生 。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就对林散之不惜过分的夸张之词了 。以至于给林散之一顶“当代草圣”的高帽子 , 自己也可以在“当代草圣”的光环下更有地位 。
林散之的书法到底好不好?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与“草圣”是有距离的 。我们当代对“草圣”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所以,用“当代草圣”来衡量林散之的书法,千里马觉得,这就把林散之先生放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了 。
比如说,即使我们把林散之先生与于右任先生的草书做一比较 , 你也不会认为二人有多大的距离 。
那么,于右任都不是草圣,林散之怎么会是草圣呢?
无论于右任先生还是林散之先生,他们如果与古人比,起码距离张旭还很有距离 。他们的书法能够在明代草书书法家祝枝山之间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何况还有傅山王铎的书法境界,于右任和林散之都难以超越他们 。
中国现代草书有很大的进步,但是 , 限于学养和历练的局限,暂时还看不到流传千古的草书大师 。
于右任和林散之就是攀登草书高峰路上的一个山峰,距离顶峰还需要继续攀登 。
林散之和于右任都出生在清末,于右任要大林散之近20岁,首先他们都是现代草书的实力代表人物 。
于右任在书法上的成就,是编制了《标准草书》,他揭示了草书的笔法秘密,把草书的结构和写法都固定下来了,就像生产零件一样,在制造工艺上都有标准,这样让草书得到了推广 。其实于右任的书法还是有魏碑的影子 , 和康有为的字有些相似 。由于他处在新旧交替的两个时代,所以他的书法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虽然草书的笔法结构固定了,但是草书恰恰是最能表现性情的书体,如果按标准书写 , 在草书的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就可能僵化 。
【于右任与林散之两位名家究竟谁是现代草圣人物】
林散之属于是大器晚成者 。他的草书在气韵意趣都达到了很深的功夫,有超凡脱俗的境界,其实林散之擅长的书体较多,我们看他写的隶书,就极见功夫 。他对现代中国书法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后人为其建立了纪念馆和艺术馆,林散之也被后人誉为“草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