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三国时期,所诞生的谋士猛将犹如过江之鲫,不知凡几 。民间曾有一首打油诗,将三国最厉害的二十四位名将串联在了一起,曰: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 , 黄许孙太两夏侯 , 二张徐庞甘周魏 , 神枪张绣与文颜 , 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魏延虽然不及蜀汉的“五虎上将”厉害,但也与徐晃,庞德,甘宁,周泰几位齐名 , 属于第二梯队的人物 。对于他的结局 , 在后世却有着不小的争议 。

魏延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一直生活在五虎上将的耀眼光环下,他的能力和作用被严重低估 。特别是罗大大的《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魏延被描绘得有些不堪 。刚一带人过来投降刘备 , 诸葛亮就觉得这个人“人品”有问题 , 要将他斩杀 , 最后还是刘备给拦下了,才让魏延没被杀 。然后魏延走后,诸葛亮从后面观其面相,又提出“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无人压制下肯定会造反 。”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一直没有重用魏延 。到最后死前 , 还设下计谋,给杨仪留下了“锦囊妙计”,让马岱埋伏在其身边 。待得两军对战时,杨仪出阵对魏延说:“你要是个汉子,就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大笑说:“杨仪匹夫听着!以前孔明在的时候,我还惧他三分;他今已亡 , 天下谁敢敌我?不要说连叫三声 , 便叫三万声,这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说:“谁敢杀我?”一声还没有说完,脑后一人厉声应曰:“我敢杀你!”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斩魏延者,就是马岱 。

一代名将魏延,就此陨落 。感觉演义中对这位名将结局的安排,有些过于悲剧了 。而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不是也是诸葛亮所说的“头生反骨”呢?
对于魏延的出生年月,我们已经无从考究,而且他的出现也是比较的突然 。据记载,他原来是刘璋的手下 。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 。这是魏延首次出现在大众眼前 , 当时对他的描述是: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 。
我们看这描述,是不是跟关二爷很是相似?。恳谎摹傲澈臁?,活生生的小关羽 。212年,刘璋与刘备决裂,并刀兵相见 。最终刘备打败了刘璋,魏延分统军队平定了广汉郡,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 。自此,魏延正式成为了刘备的部将,一直跟随着刘备和诸葛亮南征北战 。刘备在时,魏延是镇北将军 。刘备死后 , 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诸葛亮出汉中北伐时,升魏延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后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成为了蜀汉位高权重的将领 。

虽然魏延取得了如此成就,但他的在蜀汉却很不受人待见,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 。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
这样一看,魏延的性格是两个极端,一方面爱兵如子,自身也很勇猛;一方面又自视甚高,看不起同僚,无法真正融入蜀汉这个团队里去 。还因此和长史杨仪结下了仇恨,势同水火,也为以后的死埋下了根源 。

从这几件事上 , 可以体现出魏延的性格高傲 。
1,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临走前要留大将镇守汉中 。最终,刘备力排众议选择了魏延留下来,并且在大臣面前问魏延 , 要如何做 。魏延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话中的自傲,一听便知 。
2.魏延在诸葛亮北伐时 , 一直献计 , 让自己带一路大军偷袭子午谷,然后直接攻取长安 。魏延对自己这个计谋很是自信,多次找诸葛亮提议,但均未被采用 。于是他经常在部下面前说:诸葛亮胆怯,害怕自己的计谋建立奇功,盖过了他的风头 , 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这是连诸葛亮都不看在眼里了?
3.诸葛亮死前,曾与众人交代退兵事宜 。到诸葛亮死后,魏延却不乐意按计划退兵,说了这段话: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一听就是狂妄至极,连对面的司马懿都没放在眼里 , 言称没有了诸葛亮 , 自己也可以独自为蜀汉征战天下 。

也就是因为魏延的这个性格特点 , 自负而傲慢,与同僚相处不了,跟杨仪成了仇家,最后把自己给“作死”了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不作就不会死 , 古人诚不欺我 。
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此次司马懿吸取了前几次大战的经验,坚持坚守不出 , 不与蜀汉军队正面交锋 。诸葛亮面对摆出“乌龟阵”的魏军 , 那也是无处下手,只能就地建筑营寨,与司马懿对峙 。但是,诸葛亮由于长期操劳国事 , 大小事情都亲力亲为,身体已经累垮了 。到同年秋天,诸葛亮病重,他自知命不久矣 。为了军队不至于被司马懿所趁,诸葛亮弥留之际,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大将商议退军节度事宜 。众人议定: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缓慢撤军 , 留魏延率军断后 。
在制定计谋时,诸葛亮深知魏延自傲的性格,不一定会情愿留下来断后,于是对众人说:“如果魏延或不从命 , 就随他的便 。”这应该是诸葛亮深思熟虑下的安排 , 如果魏延执意不服从安排 , 前去断后,那就随他的便了,爱做什么就做什么 。毕竟这时候的蜀汉已经将星凋零,没有多少个可用的大将了 。

到诸葛亮死后,众人秘不发丧,悄然准备退兵事宜 。杨仪起草了一封书信,让费祎前去交给魏延,命令他率军断后,掩护大军撤退 。魏延一看这指令,立马就炸了 。他本身就是不赞成退军的,何况在诸葛亮死后,他在军中的官职是最大的,理应由他接管军队 。现在他的死对头写书信命令他断后,他岂能遵从?于是对费祎说::”丞相虽然身亡 , 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 , 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这时候军中已经没有那个人可以压制魏延,刘禅又远在千里之外的成都 。倘若这时候魏延执意要留下来与魏军决战,众人拿他一点办法没有,还会造成蜀军内乱,搞不好就被司马懿抓住机会 , 来个大追杀,到时蜀汉就真的完了 。鉴于此情况,杨仪等人决定不管魏延所部,自己带着大军先缓慢撤退 。
魏延得知杨仪带兵撤退的消息后 , 怒不可揭 , 遂带兵星夜向成都赶回去,要先一步在刘禅面前告发杨仪造反 。且魏延为了延缓杨仪大军的回军速度,还特意命人将他走过的栈道都烧毁,让杨仪不能及时返回 。那边杨仪知道魏延的动作后,也派出小队人马,火速赶往成都送信 , 状告魏延不听号令,要背叛蜀汉投靠曹魏 。

刘禅先后收到两人递交的信件 , 见他们相互指责对方造反了,一时间也无从判断谁对谁错,只得召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前来商议 。这时候就体现出了人脉的重要性了,魏延素来与同僚不合 , 自然也就没人帮他说话了 。而杨仪却跟他们相处得很好 。在刘禅问董允和蒋琬,两人说的谁真谁假?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 , 怀疑魏延造反 。于是,魏延就此背上了造反的罪名,应了诸葛亮说他“日后必反”的箴言 。虽是如此 , 但刘禅也没有派兵前去抓拿魏延,只是待进一步调查 。
这时候先行南归的魏延,作出了更过分的事情 , 让人进一步怀疑他是否真的是造反了:他先到达成都的周边南谷口附近,然后命人守住了南谷口,自己又亲自带兵出击,誓要绞杀杨仪,一泄心头之恨 。杨仪见此 , 只好派王平出战 。两军相见后,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魏延的大军知道理亏,知道错在魏延 , 遂不再听从魏延的号令,做鸟兽散了 。魏延无奈,只好带着儿子和几个亲兵逃回了汉中 。杨仪见此,没有放过斩草除根的机会,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阵斩了他,最后还将魏延诛灭三族 。

我们反观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的整个作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打出造反旗号,只是不赞同撤军,加上杨仪命令他,激起了他心中的傲气,令他誓要杀掉杨仪 。而杀杨仪几乎成了他的执念,不管是提前带兵南归,还是状告杨仪造反,亦或者守住南谷口带兵出击,都只是为了杀死杨仪而已 。他的行为并没有造反的嫌疑,最多就是行为过激 。在《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 , 罪浮于延” 。
种种行为和各种记载,都证明了魏延并非是要造反 , 只是想要诛杀杨仪,以报私恨而已 。可惜的是,他过于自傲,不合群,格局也不够大 , 高估了自己在蜀军中的影响力,最后辜负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忠心,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真是可悲可叹 。
魏延之死是千古奇冤 , 他是被长史杨仪陷害至死,不仅自己身首异处而且连累家人被夷灭三族 。明代的小说《三国演义》为了凸现蜀汉的正统地位,刻意杜撰了魏延脑后有反骨的说法,并描写他在诸葛亮死后造反,结果被杨仪、马岱所杀 。

蜀汉朝廷听信杨仪的话,认为魏延造反,所以派兵将魏延杀死,并夷灭其三族 。魏延死后,杨仪踩踏着他的头颅叫嚣道:庸奴,复能作恶否?

陈寿对魏延的遭遇十分同情 , 认为他没有谋反的迹象,但下场也是自己造成的,原因就是魏延性格太刚烈,不能容人 。陈寿说:“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 。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
蜀汉开国功臣,功勋卓著
魏延,字文长,蜀汉开国名将之一 。他本是中原人氏 , 后来归顺刘备 。在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 , 魏延广有战功 , 逐渐崭露头角 。
正史曾记载,当时汉中郡是益州的门户,而刘备想要挑选一员名将镇守汉中、北抗曹操 。群臣都以为刘备会让老将张飞镇守,可是刘备却慧眼识英雄般地提拔魏延镇守汉中,这等于是把益州的门户的安危交给了魏延,由此可见两点 。第一是刘备的识人之才 , 第二是魏延本身的能力确实很强 。

性格高傲,结局凄凉
刘备死后 , 魏延又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官至征西大将军,并献出了子午谷奇谋 。不过,魏延能力虽然出色,但性格高傲 , 桀骜不驯,与文臣杨仪不和 。诸葛亮在的时候,还能从中斡旋,等到诸葛亮死后 , 两人为了争功甚至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 。在蜀汉撤军途中,杨仪与魏延因为军权问题相互攻击,并争着向朝廷方面揭发对方谋反 。由于魏延是外放的武将 , 朝廷担心难以驾驭他,所以认定是魏延在谋反 , 出兵将其诛灭 。
【正史中魏延的死因】
在与杨仪的斗争中,魏延就这样失败被杀,并被夷灭了三族 。不过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来看 , 猛将魏延并无谋反的迹象,纯粹是死于政敌杨仪的诬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