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伪命题,实际上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矛盾的问题 。
企业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截取一部分我们1月22日发布的一篇头条文章《职业学校看过来,看看企业对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是怎么看待的》,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们去看看 。
以下是部分内容:
Q1:贵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与社会求职人员相比 , 更倾向学生哪些素质?(可多?。?

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与基础知识” 。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关注度反而最低 。
Q2:您认为学校要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 , 需要改进哪些方面?(可多?。?

从结果来看,企业希望学校可以与企业加强沟通,切实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精准对接 。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养 。
就业难的原因
- 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 。作为企业的老板 , 肯定很重视人才 。但是,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时候,没有真正理解或者说获得企业的用人需求 。或者真真做到与企业联合人才培养的模式 。因此,从岗位要求到专业技能就无法真正匹配;
- 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学生认知 。(1)由于国家的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连续的大学扩招,以及强调上大学的重要性,没有对人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引导,导致不同层次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存在弊端,因此也没有给学生更好的专业发展的引导和了解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学者大学专业的时候,要么是父母选的,要么纯粹是因为想去某个城市,要么就是随波追流 。而选择了专业以后,在大学期间想要调整专业又面临相当的难度 。(2)社会舆论没有做好引导,导致学生对自我能力以及如何处理劳资关系没有客观的看法 。一般都是把资方当成血淋淋的剥削者,把老板都描绘成剥削家,认为的制造对立的想法 。之前看过一本书《超越智商-聪明人也会干蠢事》中提到,人都是有利我思维,因此在职场就存在劳方认为“拿多少钱做多少事”,而资方则认为“做多少事给多少钱”,大家都坚持各自的观点毫不退让 。国家在处理劳资双方矛盾时 , 往往处罚企业 。比如,签了劳动合同,一般作为员工想走就走,作为资方是不敢留的,强留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而作为劳方,要是资方炒掉自己,那么基本资方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国家的政策、社会的舆论、部分学生的契约精神和职业精神导致资方对招聘的员工更为谨慎 。
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大的方面需要国家智慧去解决,我就不说了,能力有限 。
- 学校层面:应该规范学校的专业社会,与时俱进,与企业深度融合,保证学生专业能力的匹配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岗位需求的培养前置到学生在校期间 。通过系统的培养和劳资双方的相互认知,精准就业 。
- 学生层面:认真、努力学好专业技能;平常心,扎扎实实心系工作 。收益有两种 , 一种是个人价值的提升,一种是金钱 。因此,在就业时,让自己先值钱才是最正确的办法 。
专业技能是就业的基本要求 , 而专业技能外的职业素养则决定职业生涯的高度 。
achievement-成就(A) Skill-技能(S) Accomplishment-职业素养(a)
A=S*a
因此提升职业成就的渠道有三个:
- 提升技能:假设技能值从1提升到2,在职业素养a不变的情况下,成就A就变成2了;
- 提升职业素养:假设技能值不便 , 而把职业素养从1提升到2 , 成就A一样可以变成2 , 从而得到提升;
-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同时提升:假设技能和职业素养都提升到2 , 那么成就则为4.